作者:周航达
作为爵士乐标志性人物的美国黑人演奏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曾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用一首《what a wonderful world》席卷世界,他用历经沧桑的嗓音唱出了对这个世界深厚的期望。生活在这样一个完美的世界中,人该是多么的幸福啊。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凯瑟琳•斯多克特的《相助》,耳边时不时的就会回忆起“完美世界”这段旋律。小说故事情节与歌曲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不得不让人陷入思考。
小说围绕着杰克逊市以白人太太与黑人女佣的关系为主题,以一本反思种族歧视的书的写作与出版为主线,用三个女性的视角直击参与者的内心,把这个故事细腻完整的讲述了出来。
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点。米妮勇敢坚强,面对白人太太的逼迫,敢于绝地反击,但另一方面又卑微的甘愿做自己男人的附庸,忍受着辱骂和责打;艾比琳,儿子的意外死亡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她不得不选择默默的隐藏着自己,敢怒而不敢言,只因对白人势力的畏惧,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到不起眼的人,却为那本争议之书的写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信念;斯琪特,参与进这个秘密事件的唯一的白人,她一直在寻找写作这本书的意义,初衷可能并不光彩,只是想向出版社编辑证明点什么,但随着深入,她才意识到,她真正愿意为这件事全身心的投入,并甘愿忍受伙伴、男友相继离她而去,只是为了一个愿景——“你和我,黑人和白人,是同样的两个人,没有什么不同。”她被朋友的孤立和刻薄刺的遍体鳞伤,但同时也收获了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所拥有的意义。
当然还有那个在市里呼风唤雨的希莉太太,她大肆宣扬着白人的高贵,黑人的低下,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她的内心,甚至牢牢掌控了她,驱使着她去做她都无法预料的事情。有时候觉得她也挺可怜的,自认为做的是一件保护家乡的高尚事业,却不知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为什么同样是黑人女佣抚养长大的希莉,成年后却成了诋毁女佣的先锋,她自己都无法做出解答,只知道她做的是社会教给他的正确的事。
到底把黑人与白人区别开对立起来的是什么?《相助》里的黑人活的小心翼翼,甚至自我警告,不要去招惹白人,面对不公的责难,仍然选择默默忍受,女佣的孩子仍然是女佣,艾比琳的妈妈从小就给她灌输着“如何服侍好白人太太的理念”,他们生活在一起,在同一片土地上,不是作为互相信赖的朋友,而是作为互相警惕的敌人。相反,在库切的《耻》里,那些没有撤离的白人,也成了黑人眼中的毒刺,尽管这些白人也和自己一样穷困潦倒,也从未伤害过自己,但他们仍要驱逐这些曾经的邻居,因为白色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耀眼的伤痛,“人”的属性被抹去了,“人”的意义消亡了,只剩下了肤色的对立。
从小说最后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作家永远是与自己的家乡共命运、共呼吸的。在鞭策家乡的文字中,读出的永远是对故乡浓烈的爱与期望。她们深刻的解剖自己的生活,把它们毫无保留的展示给读者,让大家看到一种新的重塑生活的可能性。她们用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秘密和声音召唤更多的朋友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她们摒弃政客华丽的词藻和慷慨激昂的宣言,用温情的文字催生出锋利的变革之花,插在这些人胸前的口袋里,宣告一种新力量的诞生。
很喜欢列侬的一首歌《imagine》,他在设想一个没有对立、分裂、和平共处的世界,每个人都是朋友、家人。尽管这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梦,但却是他内心真诚的期许和祝愿。还有鲍勃迪伦《blowinginthewind》,“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一个人要倾听多少次,才能听到人们的呼喊。”有时候这可能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它给深陷的人们看到一种新的希望,它用文字让更多的人团结到了一起。
一本书的出版其实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就像小说的结尾,艾比琳在白人太太的压迫下,依然被毫不留情的解雇了。但从另一方面看,她又是个胜利者。因为她们的书,真真切切的影响到了一些人,促使一些白人太太去审视被她们忽略的与女佣的关系。文字的力量从没有像这个时刻一样闪耀。在这个意义上,《相助》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作文好句赏析:
1、一想到我冤枉她的那件事,我心里就一阵隐隐作痛,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我真恨不得时光倒流,让我回到过去,彻底改变这个事实。
2、我有一个台灯,就像一个可爱的小娃娃。每天晚上,它都发出柔和、明亮的光,伴着我学习、看书。
3、点点叶子黄了,几朵灿烂的红菊花挤在一起,双层花瓣,颜色深浅不一,黄色的花蕊,中间一点浅绿。
4、远处人物清晰可见,断桥上也热闹起来了。虽然已过立秋,太阳一出,天气依然炎热,只有湖面上平静如初。
5、直到四月,从枣股里才钻出几个浅黄色的小尖芽芽,看上去非常娇嫩,但它们长得特别快。没几天,一个枣股里就抽出几个枣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