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感,人之本心
齐星星 [中山纪念中学 高三(2)班]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题记
犹记得《五柳先生传》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犹记得《生,亦我所欲也》中不受嗟来之食的乞人,犹记得《段太尉逸事状》中羞愧而死的焦令谌,犹记得采薇而食的伯夷,犹记得恪守妇道的罗敷,犹记得《列女传》、《聊斋》中守节而死的女子,犹记得誓死不降的文天祥,犹记得以身殉国的邓世昌,犹记得不受救济粮的朱自清,犹记得……
历史长河日夜奔流不息,湮灭了无数沽名钓誉之辈,而这些人的身影,即使历经千年的冲淘,依旧熠熠生辉。“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心有耻感之人称焉。
反观今日之世界,“官二代”、“富二代”横行,视生命如草芥,草菅人命,还大言不惭:“我爸是李刚。”大学校长的论文被指抄袭,麦道夫的“庞氏骗局”,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我不禁想问:当今社会,人之耻感何在?“多宝鱼”、“三聚氰胺”、“红心鸭蛋”、“瘦肉精”等众多食品安全事件中,企业不反思自身制度缺陷,反指责其他同行,或是联合相互“掐架”,我又不禁想问:当今社会,企业之耻感何在?
非师点评
这篇作文终于在第三段提出“官二代”、“富二代”、食品安全等现实问题了。但为什么非要穿靴戴帽先引用典故,而不单刀直入到现实中去?同样,这是模式化作文教育的结果。其实,扣住当今社会人们没有羞耻感、没有道德底线(当然,不仅仅是道德问题)的胡作非为来写已经足够,完全没有必要叠床架屋。引出袁隆平、刘翔等那段,也属多余——他们“用行动捍卫自己的耻感”之说,显得牵强。
——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何龙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可以已!袁隆平先生说:“用金钱来衡量一个科学家的价值,是庸俗。”刘翔在接到春晚邀请后断然拒绝,并说:“我只是一个运动员,不是歌手。”方舟子、陈晓兰等等打假斗士数不胜数,他们都在用行动捍卫自己的耻感。他们耻于同流合污,他们耻于随波逐流。所以他们的耻感让他们站出来或是坚持自我,或是揭露黑暗。道德尚存于人们心中,只是这些人能够不坐视,不罔顾。
道德在今日之中国似已远不比古之中国,人亦无需为自己的错误行径羞愧而死。然而,耻感——人之本心,不能丧失。否则,何谈诚信?何谈良知?何谈成功?何谈崛起?君子有义,或舍弃生死。今不求众人皆如此,只望人皆怀本心。耻于欺骗,耻于黑暗,耻于无良知。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耻感,人之本心。
名师点评
本文例证丰富。由古即今,文笔直指当前社会现状。有一定的思考深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作者能够活学活用,把平时所学适当地引用到本文,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厚度。
——中山纪念中学教师 葛挺
作文好句赏析:
1、这两只小燕子你来我往,可勤劳了。它们把叼来的泥用唾沬拌匀,一层一层地垒起来,还在中间加上几根小小的枝条。
2、爸爸的耳朵很大,耳垂也肥,像寺庙里的佛像一样。
3、长长的街道上,五光十色的灯光在闪烁,群芳斗艳一般互不相让,一片夺目的光华映得天上的月亮都失去了光彩。
4、她低着头听完了老师的批评,只觉得满心的委屈,眼泪一滴滴地掉到了地上,她最伤心的,不是让她做了替罪羔羊的调皮鬼,而是她一向敬爱的老师,竟然这样冤枉她。
5、他有一双大手,手指就像一根根柱子一样粗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