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刹那间的永恒
刘钰 [深圳中学 高三(1)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一件事,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成为经典。请你以“经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自拟题目。④不少于800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千年前的柳枝与白雪早已杳无踪影,那动人的诗句却仍在我们的齿颊间散发芬芳。
经典,是经得起历史的淘洗与磨砺的。一句话,一枝柳,一场雪,一个背影,在时光中渐渐凸显,直到成为经典,就由刹那趋向了永恒。人类像镂刻精美的木雕般镂刻自己的历史、岁月与记忆,而经典,就是那些随着时光流逝而越发清晰闪亮的花纹,永不褪色。
经典不怪异,能被赋予这一荣誉的事物必是最普遍而又最非凡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疆域和不同时代的人们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朱自清笔下父亲那蹒跚的背影,至今镌刻在每位读者的心中,那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形象,却成为了拳拳父母心的经典刻画。透过那背影,眼前仿佛浮现出慈爱双亲的面容,耳畔仿佛响起了远行前殷切的叮咛,手指间仿佛摩挲着母亲在儿女衣上密密的针脚。经典,就是时光中一帧历久弥新的老照片,让千万颗心灵在同一瞬间拾起岁月深处的珍宝,荡起动人的涟漪。
非师点评
我倒觉得,艳平老师点评的那个句子不仅优美,且意味隽永悠长,耐人咀嚼。细细品味,仿佛镜头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一枝垂柳、一个背影,踏着岁月的脚印而来,摇曳于眼前,楚楚动人,担得起该文“文眼”的角色。围绕此“文眼”,作者的论述分三个层次演进,着力阐释“经典”之涵义,整篇文章富于哲理又不乏灵气,读来令人齿颊生香,可谓上乘佳作。只是作者在论述“不怪异”、“不矫情”时以文学经典为证,唯“不喧闹”以所谓经典人格论之,似略有突兀之嫌。
——羊城晚报高级编辑 陈桥生
经典不喧闹,它必是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淘洗后,如金子般夺目而出。没有一种吹嘘与炒作能够造就经典,衡量经典的尺子,永远庄严地存放在千万代人们的心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少富贵繁华,荣耀风光,皆归于尘土。那权势熏天的秦桧,早已长跪于污泥中,令白铁有恨,后人蒙羞,唯有风波亭内慷慨赴义的岳武穆,伶仃洋上激昂高歌的文天祥,至今屹立于青史中,成为英雄的典范。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能够称为“经典”的人格,已然超越了渺小的个人与有限的生命,而获得了不死的生命,即“不朽”的存在。
经典不矫情,它总是最质朴最醇厚,饱含着清新澄澈之气,令人如置身于森林莽原而倍感身心舒畅。一如此,如那朴实而纯美的《诗经》,历千年而未染一点浊世之尘,那文字的芬芳从一代人口中流出,又从下一代人口中传去。读着这些歌谣般的诗句,仿佛让人忆起了自己的青葱岁月,望见了人类远去的童年。一个人亦如此,季羡林先生一生学贯中西,贡献卓著,却始终未改生命的本色,其淡如水,其静如木,质朴却令人肃然起敬,于是成为经典的人生。
经典,就是一道精美的木痕,镌刻在时光里,镌刻在每个人心中,将刹那化作永恒。
名师点评
以“经典”为话题的文章,很容易写得大而全。本文的选材并不宏大,只是用“不怪异”、“不喧闹”、“不矫情”三个日常用语,引出自己对经典的认知,揭示了经典的“普遍与非凡、刹那与永恒”的价值。文章清新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内容简约而不失哲理性。不足的是,对经典的界定有些泛化,如“经典人格”一说,有点似是而非;有些句子看起来很美,却经不住推敲,如“一句话,一枝柳,一场雪,一个背影,在时光中渐渐凸显,直到成为经典,就由刹那趋向了永恒”。
——深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刘艳平
作文好句赏析:
1、上学的路上,夏琳发现几个小孩子在公园里拧开水龙头玩水,她马上上前阻止了他们浪费水的行为。
2、一只小猴子腆着肚皮,大摇大摆地走上几步,抢过一只桃子,敏捷地绕过假山,蹿上山的最高处坐下来。
3、冬天,北风呼呼地刮,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连树木都冻得瑟瑟发抖,可同学们仍然在校园里笑着、闹着,丝毫不畏惧冬天的寒冷,给清冷的校园增添了生机。
4、这头猪胖乎乎的大脑袋上垂着一对又宽又厚的大耳朵,水桶般的身子上披着白色的毛皮,整天摇摆着一根上粗下细的尾巴。
5、一边捧着久违的《科学大众》、《世界未解之谜》、《蛇类之最》……一边还要警惕着老师的突然“光临”,真可谓“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