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深为前人赞赏的名言,放入当今极其复杂的社会中,恐怕是有失偏颇的。这句话对教育的功能、教师的职责所作的概括是狭隘和片面的。它将教育仅仅理解成一种机械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却忽视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人文事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的:“有些国家将教育作为提高本国实力和竞争力的手段,这从本质上就是错误的;我们更应当注重教育的可持续性。”这里的“可持续性”,指的就是教育潜在而又巨大的人文功能。
正是由于某些理论上的误区,使某些教育机制也走上了歧途。其中极为典型的,即所谓的“管束机制”。诚然,由于学生在心智、行为上的不成熟,我们不能忽视“管束机制”的巨大作用——通过师长对孩子的必要的约束和管理,能够纠正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从而纳入“正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不少不恰当的“管束”,比如禁止男女生交往、禁止正当的娱乐,反而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削弱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压抑孩子的思维潜能,束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造成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会滋长其反叛社会的性格。这种教育方式如果推而广之,结果必然会影响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而这恰是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一方面不能没有管束,另一方面要使管束有度、得当,就像管理林木,要将那些蛀虫一一捉除,但不能一看见有旁枝兀干,就不由分说地将它们一并削除。
其次,即所谓的“激励机制”,要求给孩子们创造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对孩子的行为用一种有异于批评管束的方式(赞叹和鼓励)进行引导。其实,将“激励机制”引入教育的本身,就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向前迈进的标志。激发和鼓舞,这种更为人道的引导方式与孩子脆弱幼稚而又充满幻想、富于创造的心理特征相吻合,适当加以运用,确实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从而达到将他们培养成材的目的。但是,重视激励是否等于一味的激励?答案显然又是否定的。如果激励超越了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走向极端——纵容、放任,这恰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相矛盾的。所以,对孩子在思维碰撞中的细小的火花应加以激励——也许这就是今后的燎原之火;但对那些违背道德、违背社会利益的念头和做法,则要及时而有力地扑灭。
总之,在我看来,教育的初衷是使人成长为健全的人,有用于社会的人。管束和激励作为教育的两种方式,不可偏废,更不可滥用。
名师一点通
以辩证的眼先看问題:本文作者以辩证的眼光,具体分析“管束和激励”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利与弊,阐明两者“不可偏废,更不可滥用”,这是颇为难得的。
作文好句赏析:
1、大白猫在睡觉的时候,我有时会揪它的耳朵,扯它的胡子,它的眼睛一睁一闭的,眼角湿湿的,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
2、我的目光一触及那本书,马上被牢牢地吸引了,再也移不开半分。
3、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噪音会影响人们的休息、工作,损害听力,而森林是天然的消音器,山上的树林,路边的树木,无时无刻不在减弱噪音的分贝。
4、星期天我跟妈妈玩飞行棋,我每次都把妈妈“杀”得落花流水,看着妈妈故意哭丧着的脸,我心里那个得意劲儿就甭提了。
5、河滩广阔无垠,到处都是鹅卵石,柔和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