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意达
说到国学,我先讲它的定义。20世纪初梁启超定义国学内容:“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由经、史、子、集组成。而到了后来,国学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古典文化的总称。
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学习国学的人渐渐减少了,而白话文的兴起,更是让国学险遭灭顶之灾。好在20世纪末,一些教育家、文学家提倡复兴国学,国学方才得以保留并出现在我国的教科。
近几年,国学学习又掀起了一次大的浪潮,人们称之为“国学热”。而主要的参与者便是儿童和青少年。
今天,我在路上走着,忽然听到一个小女孩的声音:“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总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忽然,一个中年妇女粗暴的声音打断了小女孩:“你背了多少遍了,还不知道呀!是宣统逊!重新背1这便引发了我对国学的思考。
首先,幼小的孩子能否理解古人复杂的情感?我听说有些孩子能够倒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被称为神童。可是他能理解南宋伟大的爱国将领、文学家的情感吗?他即使可以背诵“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侗,但他能够体会出文天祥无奈、悲伤的强烈感情吗?他能体会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文天祥那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吗?所以,在幼年时期办国学班是很没有意义的。
其次,国学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谁又能保证这些孩子只背诵了精华,没有接触到糟粕?不可否认,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化,当然,也有极少数赞颂“愚忠”“愚孝”等思想,这与现代教育思想背道而驰。就拿《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奉母来举例子吧:那个郭巨有老母和幼子,等到他养不起他们,必须舍弃其中之一时,郭巨欲埋儿奉母却意外发现黄金。假如说郭巨没有发现黄金呢?儿子便被父亲埋了。假如有幼儿接触到这种东西,不明是非的他们,必定会在心里留下印记,甚至有可能长大后真的愚孝长辈。所以,学习国学应该学其精华而弃其糟粕。
最后,这么小的孩子学习国学是商人的炒作还是为了学到知识?如今家长们在孩子三四岁,仅仅认识不到一百个汉字时就要求他们熟练背诵《千字文》《三字经》等经典篇目,一些小学校更是把这些作为入学考试的必考篇目。于是,一些商人把握住了商机。他们大肆宣传国学之好。而有些人甚至复古,穿古时候的衣服,学古时候的文化,做古人做的事情。古时候,国学是学问,而到了现在,国学却变成了文化产业的代名词。有了国学这个字眼,招生就容易多了。国学,似乎就是一种招牌,一棵摇钱树。即使这些孩子能滚瓜烂熟地背诵这些经典篇目,但是谁又能保证他们能够完全掌握这些古文的意思?他们仅仅会机械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以及儒家的经典著作罢了。所以,如今的国学热大部分还是商人炒作的结果。
《礼记》中曾经说过,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是现代幼教中的国学教育除了做到囫囵吞枣地“博览群书”以外,还做到了什么?以我之愚见,中国当代幼教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孩子能够真芷陶冶情操,学有所成!
名师一点通
现实意义:这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文章,作者针对“国学热”背后的隐患和黑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有理有据,值得我们深思。
作文好句赏析:
1、每天的黄昏,我都喜欢用目光追逐着天边变幻多姿的云彩,将它们定格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画面。
2、他惊愕地睁大眼睛,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嘴巴张成了o型,像个木头人一样定在那里。
3、这只卷毛狮子狗十分可爱,大大的黑眼睛,头上的毛长得就像小姑娘的头发似的,走路的时候摇摇摆摆地抖动着。
4、父亲的手格外粗糙,像长满了刺,谁一碰上,就好像会被扎出血来似的。
5、爸爸一辈子像生活在瓷器店里那样,小心翼翼,唯恐碰碎什么似的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