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我们厌烦了都市的喧嚣时,乡村的美景会让我们大开眼界,会让我们享受那份宁静的美和放松。于是,一切繁重的负担,似乎都淡化不见了。
六月的最后一天,举目四顾一千俄里之内都是俄罗斯的大地——祖国的疆域。
整个天空抹上一派均匀的蓝色,只有一朵白云悬在天际,似动非动,似散非散。微风不兴,晴光和煦……空气就如刚挤下的奶汁那么新鲜!(写乡村的天空、空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云雀鸣声悠扬;吃得鼓起脖子的鸽子咕咕叫个不停;燕子默默地穿梭飞掠;马儿打着响鼻,嘴里不停地咀嚼;狗温顺地轻摇尾巴,不声不响地站着。(写乡村的动物们,那么安逸。)
空气中散发着烟火味,青草味——淡淡的像松焦油的气息,又有点像水果味。大麻长势正旺,散发出浓重然而悦人的气息。(写乡村的空气,有着丰富的气息。)
深深的峡谷,坡度却并不陡。爆竹柳排成数行分布在两边的坡上,它们的树冠像顶着一个个大脑袋,树干向下分裂成道道裂缝。一条湍急的溪水流经峡谷。水光潋滟,水底的小卵石看去似在瑟瑟颤动。在远方,天地合一的尽头是一条蓝莹莹的大河。
峡谷里,一边排列着整洁的谷仓和门户紧闭的小栈房,另一边排列着五六间木板盖顶的松木小屋。
每间小屋的顶上高高耸立着一根杆子,上面安着一个椋鸟窝;每个门廊的上方钉着一头领鬃高竖的镌刻出来的铁马。凹凸不平的窗玻璃辉映出彩虹般的光彩。百叶窗装饰着画得不高明的插花水瓶。每间小屋前整整齐齐地摆着一张完好无损的小长凳。贴外墙的土炕上猫咪缩成一团躺着,敏锐的耳朵高度警戒着。高高的门槛里面,穿堂暗幽幽的,阴凉可人。(着重描写乡村峡谷中的景色,那么如画的一景。)
我铺开一件马衣躺在峡谷的边沿。周围到处是一堆堆新割的干草,清香醉人。会理家的屋主人在小屋前扬草:让干草再晒上一会儿,然后就送进草棚里贮藏起来。到那时候,在干草堆里睡觉才美呢!
孩子们钻进每一个草垛,只露出头发鬈曲的小脑袋;凤头鸡在草堆里寻找蚊蚋和小虫吃;嘴唇发白的小狗在搅乱的草堆里打滚戏耍。
几个长着淡褐色卷发的年轻后生,穿着干干净净的衬衫,衬衫的下摆低低地束在腰间,脚着沉重的滚边靴子,胸口靠在卸了马的大车上,伶牙俐嘴地你一言我一语说笑着。
一个圆脸的年轻女子从一扇窗户里探出头来笑着:不知是因为小伙子们的说笑,还是干草堆里孩子们的嬉闹。
另一个年轻女子正用一双健壮的手从井里吊起一只湿漉漉的大水桶……水桶抖动着,晃荡着,挂下一长串火红色的水滴。
年老的女主人站在我面前,她穿一件方格呢裙子,一双新的厚皮靴。
大空心珠穿的项链在她黝黑瘦小的脖子上绕了三圈;一块红点的黄头巾包着她的头,低低地盖在那双混浊的眼睛上。
然而那双老年人的眼睛却彬彬有礼地露着微笑:她那张皱纹交错的脸也堆满了微笑。看起来老人家已有七十开外年纪了……即使到今天也还看得出当年是一位绝色美人!
她叉开右手五根晒得黝黑的手指,握着一罐直接从地窖里取来的未脱脂冷牛奶;罐壁布满了小玻璃珠一般的小水珠。左手掌心里托着一大块余温犹存的面包,递给我。“随便吃吧,外地来的客人!”
蓦然间一只公鸡啼叫起来,忙不迭地扑棱起翅膀;一头拴着的小牛也慢吞吞地应声哞叫起来。
“燕麦长得真不错哇!”是我车夫的声音。(写乡村中的人,不同身份的人,都是那么温和、安逸,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哦,自由自在的俄罗斯乡间,多么惬意、安宁、富足!哦,多么宁静、舒心!
我不由得想道:现在我们干吗还要皇城里圣索菲亚大堂圆顶上的十字架?还有我们这些城里人孜孜以求的一切?(结尾的抒情,再次强调乡村的美好和宁静。)
1878年2月
跟名家学写作
1、借景抒情:作者细致地描写乡村中的景色,从物到人,表现出一种平和安宁的美,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2、运用白描的手法:作者笔下的内容,完全可以入画,真的是一幅村居图,那么淡的笔调,那么深的乡情。
作文好句赏析:
1、老师开学时先让学生把家人的联系地址写在纸上,然后总结到一个本子上,谁表现不好就给谁的家长打电话,这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一阵风吹来,她那留得跟手指一般长的头发翻动起来,头顶有几根竖起来左右摇晃。
3、这只小黑狗刚来我家的时候,陌生的环境让它十分燥动不安,嘴里哼哼地叫着,乱走乱闯,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呼唤。后来,它在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很快喜欢上了这个新家。
4、白杨树那笔直的树枝清一色斜斜向上,就像一条条举起的手臂。
5、在屋檐下的四个角上,各有一只银铃,一阵风拂过,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似乎奏起一首轻快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