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素描》作文,初中夹叙夹议作文900字
上海街头素描
形形色色的人,川流不息?Taxi、公共汽车繁忙地奔驰,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行人驻足……广告高悬。这就是上海街头?哦,别忘了,还有一批个体户——商品经济的生力军。
当我漫步街头的时候,触目皆是摊贩,这是临近郊区的地方特色。随着改革的步伐的加快,起初,只有一些农民摆摊卖蔬菜,后来,卖贺年卡、芝麻卡的,卖弗洛伊德、叔本华的书籍的,异军突起。但谁知道,个体户,他们各自的苦衷呢?
看,卖菜的农民头上包着蓝头巾,穿着破旧的老棉袄,扯着高亢而有些嘶哑的嗓子吆喝:“卖芹菜罗——”“新鲜的青菜啊,咧——”“这位老先生,买点土豆吧,好做色拉”……各家用各家的方式吸引着顾客,也有的不言不语,用碧绿青嫩的实物做无声广告。有一个摊子引起我的兴趣,一个穿着牛仔衣的十八九岁的青年。身旁摆着装满田梨的篮子,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嘴里念着什么。我走近前去,他正在用不怎么标准的语音念英语,我望着他宽阔而黑黝黝的脸,心里产生了疑问。我用皮鞋敲击地面的石块,他猛地抬起头。“你要买吗?”他很冒失地问。我摇头,指着书问:“Whatareyoureading?”(你在读什么)他把封面显示给我:《新概念英语》。我很好奇:“你做生意怎么看英语?”他的眼里闪过一丝无奈,笑得有些涩:“我喜欢。可爹他说……反正我高中毕业了,不必再读了。”我吃了一惊。他不再说话,低头读他的外语。他的沉默引起了我好大的震动。个体户确实容易得到物质报酬,可为什么要逼一个高中生放弃学业改做生意呢?难道钱对他就这么有吸引力,知识的富有就这么无用吗?
我思索着,觉得脚步沉重起来。
“嘿,卖书!小姑娘,买不买?”我这个嗜书如命的人被吸引住了,好个海派的青年,全身牛仔系列一套,梳着潇洒的奔头。我低头看看书,嘿,什么热门书都有,弗洛伊德的,尼采的,三毛的……我觉得卖主很有眼力,便佩服地将他仔细打量。蓦地,他胸前那枚校徽闪闪发光:上海师范大学。
大学生,怪不得懂得我们顾客的心理。我笑问:“大学生,你们也勤工俭学吧?”他很有些自得地笑着。“对了,挣点钱用,没钱不行啊。”他一脸的眉飞色舞,不由使我想起刚才那个沉默的农民青年,他那带有无奈的眼神,眼前这位大学生的自豪……
我陷入了沉思。同样的上海街头,同样的个体户,却有各自的目的,各自的希望。有钱的,想读书;有文凭的,想赚钱。知识,钱,哪一个更需要,或者两者都需要。只是知识的贬值和对经济富有的“红眼”,这在上海街头被体现了。我们就这么在矛盾中承受着改革的阵痛;而改革在矛盾中,向前发展。希望有一天,大学生和农民都满足了希望,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哦,这上海街头……
【作文简评】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作者漫步挤满摊贩的上海街头,在众多的个体商户中间,独选了两位做买卖的青年人,用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他们的心境:捧着英语书的农民想继续上大学,可被他那把发财看得比上大学更重要的父亲阻止了,但他仍不死心,边摆摊卖梨边读英语;而那位胸佩大学校徽的“海派”青年又为什么来街头摆摊呢?“挣点钱用,没有钱不行”。想上大学的青年农民的无可奈何的神色,与想挣点钱的大学生的自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识的贬值与对经济富有的“红眼”使作者陷入了沉思之中。
结尾议论很好,抓住了实质。体现在上海街头的知识贬值与对经济富有的“红眼”,反映了上海街头的时代特征。作者抓住了这带有时代特征的题材,使文章更具有了时代意义。
作文好句赏析:
1、表弟一脸的调皮相,我每次见到他,他那像红苹果的脸上不是沾着青草屑,就是沾着面包屑,要不就是沾了胭脂色的水彩颜料。
2、“对,我去送信,顺便向他讨这张邮票。不过,王叔叔那么小气,能舍得给我吗?”我一边想着,一边上楼来到了王叔叔家。
3、白菜那翠绿的叶子遮严了大地,好像这秋冬之交又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春天,远远望去,像翠绿的波浪。
4、我感到眼前一亮,困惑已久的疑团解开了,那心情就像拨开了重重迷雾,见到了艳阳天一般。
5、我懒洋洋地接过那本书。一看,是我最喜爱的《儿童文学》,我不禁一阵惊喜,打开第一页,我整个人就掉进了书海,在书里畅游,直到水冷了我也全然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