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作文,高考北京卷作文800字
《文明的韧性》作文
文明是有韧性的吗?面对这个问题,大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是的”,“当然”。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活在文明当中,文明的韧性时时刻刻都从我们的身体、思想、行为传递出来,甚至成为一种本能,比如早晨醒来第一件事是抓起床头的智能手机,这就是科技文明赋予我们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动力。
文明的韧性体现在它的变迁当中,刀耕火种时期的锄头与镰刀,现在还在用着;蔡伦老爷子改进的造纸术,在温州等各地民间几乎还在原样操作;网络写手日产万字,但公认还是李白时代的中文最美……
可就算再有韧性的文明,也面临着被覆盖或取代的可能,举镰收割已成农耕文明最后的风景;数字传播早晚要消灭纸张——李白的地位倒是不会受到冲击,因为他会永远活在教科书里。看来,教科书很重要,但也不是谁都能一直呆在里面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文明也不例外,在它的韧性特征之外,还并存着短暂、脆弱:玛雅文明短暂到如昙花一现,秦始皇嘴皮子上下一碰,“六艺从此缺焉”……你看看,许多人消灭文明一种的时候,就是这么理直气壮。
庞贝、罗马、海德堡城堡,玉门关、阳关、锁阳城,废墟之所以让人珍惜,觉得有价值,不在于它们是文明的韧性象征,反倒是文明的脆弱符号。“废墟曾经辉煌”,作家张翎用这六个字概括了人们对消失的文明的普遍心理。游客到废墟参观,寻找的不就是一个进行古今对比、唏嘘一番的契机吗?房地产商除外,他们就算八月十五看到月球,也都想着怎么能开发出一片高档小区出来。面对文明,咱们可不能有“房地产商心态”。
比起谈论文明的韧性,不如谈谈人的韧性。毕竟人是文明最好的承载体,有人才有文明。中华文明的绵延,首先得益于中国人的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在,不管经历多少苦难,遭遇多少屈辱,中国人都能熬过去。能有一片人种天收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被打碎了膝盖也要“活着,并且活下去”。
电影《一九四二》里,张国立饰演的老人一家人都没了,路上捡个小女孩。张国立对她说,“你要喊我一声爷,咱们就是亲人了”……这句台词听得人眼泪哗哗,要是没这点韧性,中华民族能活到现在13多亿人吗?
文明是会消失、会迁移的,文明不是固态的而是液态的,文明的流动是因为人的传承。只要人性是好的,文明就会一直在;人性一恶,文明便没了。所以,守护文明,不如守护人性,人类文明的进步,归根结底是人性的进步。
尼采说,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保护好这些“珍宝”,而不是摧毁它,文明的韧性就会一直在。
作文好句赏析:
1、螃蟹走起路来与众不同,满地乱爬,神气十足,活像个横冲直撞的醉汉。
2、姑姑赤着双脚,裤管挽得很高,弓着腰,上身前倾着,锄头在她手中腾跃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
3、大家围着烧烤炉团团坐着,手持烧烤叉,将肉串起来,烤一会儿,刷一层辣椒粉,一双双眼睛瞪着火炉上香气四溢的烤肉,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4、山下的竹林成了黑漆漆的一片,山顶上的苍劲的松树映着天空,却辨得清楚。深秋露浓,弯月如钩,偶有猫头鹰的叫声从那丛林中传来。
5、当刘翔获得2004年男子组跨栏冠军时,他体验到了成功带给他的快乐;当杨丽萍用她优美的舞姿跳起《云南印象》时,她感受到了舞蹈带给她的快乐;当努力多年的学生拿到了自己满意的分数时,他领悟到了学习带给他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