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之风不可丢》作文,初中议论文作文1000字
清贫之风不可丢
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硝烟,我们可以看到赣南山中游击队员在月下“捉蛇”,山中“猎猪”;看到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同志被日寇破腹后,露出的棉絮、草根……正因为他们有这么一股革命热情,才能够在艰苦环境中迂回作战,闯南走北,夺取革命的胜利。
革命先辈用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清贫”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没有“清贫”作风,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胜利;没有“清贫”作风,我们的革命队伍就会瓦解;没有“清贫”作风,我们的干部会变成压迫人民的官僚。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革命前辈保持着“清贫”作风,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熟悉人民的生活,了解人民的疾苦,因此他们做事订计划,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处处以人民为重,表现了人民的意志,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方志敏同志是红军抗日先遣队司令,但在他被捕时却身无分文,只有工作需要的一支水笔和一块怀表,他们就是这样地过着最俭朴的生活,从事着最伟大的事业的。
全国解放以后,我们许多革命家依旧保持着“清贫”的作风,依旧和人民同甘苦,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个保持“清贫”作风的典范,他的住宅多年失修,他不让修;他的衣服破旧了,他把领口袖子补一补再穿。
但是不必讳言,也有一些干部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应当好好享乐一番了,于是便想和“清贫”告别。个别的竟贪污腐化,对人民犯罪。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民族的历史。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在起义前曾对乡亲们说过,“苟富贵,毋相忘。”但当他做了王之后,却不想再认过去的穷哥们了,他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次起义失败了;明代的李自成起义是断送在一些将胜利后的腐化生活上的;清代的洪秀全起义,是由于起义军领袖深居简出、高高在上,丢掉了起义初期的“清贫”作风,失掉人民的支持,而最终失败的。
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中,使我们懂得,“清贫”之风不可丢,一旦丢掉它,生活就会腐化起来,思想就会僵化起来。生活腐化,什么革命全局、革命前途,都会丢开不管;思想僵化,什么意见、措施,都会弃而不闻。这样,革命事业岂不断送了?!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验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它要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因而也就要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社会结构,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的管理方式,改变人们的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这样的革命何其深刻!这样的事业何其复杂!这样的斗争何其艰苦!我们的基础太差,我们的技术跟不上,我们的思想跟不上,我们的物质条件更是不足。怎么办?只有穷持家、穷创业,穷守业,才能积累起物质资料,使物质基础雄厚起来。因此一定要继续保持“清贫”的本色,发扬“清贫”的光荣传统。
无产阶级的“传家宝”——“清贫”之风不可丢。
《清贫之风不可丢》作文评语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对比论证。文章的前半部以革命战争年代中赣南游击队,杨靖宇将军,方志敏烈士的事例论证了“清贫”作风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以全国解放以后周总理“穷守业、穷持家、穷创业’的事例论证了“清贫”作风是开创新事业的保证。文章的后半部分则以秦末陈胜起义、明代李自成起义、清代洪秀全起义都因“丢掉起义初期的清贫作风、失掉人民的支持而最终失败”的历史事实,从反面论证了“清贫”作风一旦丢掉的严重后果。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对比中使人们认识到“清贫”作风的重要性,认识到“清贫”之风在任何时候都丢不得。这种对比的论证方法不仅生动、深刻,而且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作文好句赏析:
1、河滩广阔无垠,到处都是鹅卵石,柔和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
2、每当我凝视那棵百年老树,就像在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心里生出一股虔诚的敬意。
3、亚运村里高楼林立,那乳白色的楼身,整齐明亮的钢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分外迷人。
4、如果有一面镜子摆在我眼前,我一定会发现自己的眉毛都跳动着。眼睛盯着成绩单但眼珠却躲躲闪闪,这是一个刚出炉的差生不愿面对现实的最好的证据。
5、妹妹极为腼腆,上课时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