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感》作文,初中读后感作文1000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感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中的一些人,总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干一番大事业,而对所谓“琐碎的小事”、“小节”不屑一顾。读了上面这则故事,我想会有启发的。
薛勤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涉及到“大事”与“小事”的关系问题。表面看来,“扫屋”是打扫房间、料理生活,“扫天下”则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可实际上,正是“扫屋”这样的小事,反映了一个人对“扫天下”这类大事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格。
生活当中,有的人高尚,有的人渺小,其区别往往并不在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上,而恰恰是一件件所谓的“小事”却常常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质。那些伟人们的伟大,也往往见于细微之处。
任何成就,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起来的。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屋子庭院都乱七八糟,凌乱不堪的人,又怎么能把偌大一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呢?
当然,并不是说能“扫屋”,就可以“扫天下”。细小的地方,琐碎的事情,看似无碍大体,但积累起来,就不得了。有时候,这样的“小事”直接影响大局。
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前,当时任日本一个舰队舰长的东乡平八郎曾参观清朝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拥有军舰22艘,包括铁甲舰9艘,主要舰只都在英国订造,配有重炮,吨位总数很大。可东乡巡视一遍后,发现军舰上零乱不整、灰土很多,士兵在炮管上晾衣服,于是报告国内说,中国舰队毫不足惧。果然,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吃了很大的亏,最后乃至全军覆没。
士兵内务似乎与战斗力并无直接联系,军舰上脏点也并不影响打仗开炮,但是这反映了军队的素质,也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荀况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哪怕是小小的成绩或进步,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没有平日“小事”的积累,没有“小事”上意志品质的培养,关键时刻,哪会有挺身而出、叱咤风云的壮举呢?当稍纵即逝的机会来临时,又哪会有抓住不放的能力呢。
有不少人觉得,没有必要拘泥于“小节”,“要干就干点惊天动地的事”。
但那些在紧要关头奋不顾身、镇定自若的英雄人物,无不是注意从平常“小事”上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品质的。试想,一个人如果平时总替自己打算,遇到危急关头,千钧系于一发,片刻犹豫的时间都没有,他又怎么会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呢?一个人如果平日“小事”上不愿吃苦,经常知难而退,一旦情况紧急,他又怎么会冷静沉着、不畏危险呢?
再拿学习来说,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积累。零星的小知识随时学习,几分钟的零碎时间抓紧利用,学习中的小漏洞及时堵住,这样,就会得益匪浅。相反,小的地方不注意,时间抓不紧,必然不会有好结果。学习刻苦与否、努力与否,区别就在这些“小事”上。
人的品格、素质往往体现在“小事”上,而我们要锻炼自己的毅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就应当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去“扫除天下”,就要从“扫屋”这样的“小事”做起。只有坚持点滴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细小的水滴汇成了汪洋大海,“扫屋”不辍,将来才能“扫天下”。
【作文简评】
这是篇有感于古人之事、古人之言的读后感。习作写得很有气势,大有高屋建瓴之志。
习作扣住“扫屋”和“扫天下”这一对矛盾,细致深入而又中肯地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证实,从小事反映一个人对大事的态度和他的思想品格。又证实,大事业、大成就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起来的,要干一番大事业就得‘扫屋’不辍,将来才能‘扫天下’”。
习作的论证十分清晰有条理,说服力很强。习作引述了不少事例和道理来证明。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详细的,有简略的;有古人的,有今人的。
无不紧扣习作的中心论点来阐述,使文章中心突出,观点鲜明。习作的语言精练流畅,引用古人名言和谚语也恰到好处。
作文好句赏析:
1、星星像一双双眼睛窥视着大地,院子里的花朵都羞得低下了头。
2、有时我自己常想,成长到底是什么?成长有时充满苦涩而又令人欣喜,成长有时也掺着几分遗憾。即使这样,成长的魅力依然是不可抗拒的。
3、银色的月光为小树林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若有若无的雾气荡漾其间,萤火虫的微光在林间闪烁,仿佛在悄悄开着烛光晚会。
4、我从起跳线上拔地而起,一瞬间,我舒展身体,越过1.25米的高度。
5、小黑狗的黑色皮毛闪闪发光,一对机灵的眼睛仿佛能看穿我们的心思似的,四条长腿,跑起来比兔子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