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采石》作文,初中游记作文1000字
游采石
安徽当涂的采石,是游览胜地,可是“采石”这地名的来历,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据说在三国赤乌年间,在当地开济寺掘井得到了一块五采的石头。那时,这种采石比较少见,人们把它视作宝贝,琢成香炉,保存起来。
同时,把这地方取名为“采石”。至今算来,已是1700多年前的事了。采石有两处风景优美的名胜古迹。一处是“太白楼”,一处是“三元洞”,它吸引着远近游客,我们也是慕名而来的。
大年初一上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下了从芜湖开出的列车,来到采石。
我们先游览太白楼。听说很早以前太白楼座落在长江边上,由于长江北移,所以如今太白楼前是田野和公路。这楼有二层,建造得雄伟、精致,虽然年代久远,风雨浸蚀,有些地方已驳落了,但仍然显出它非凡的气势。
正中石门上面的匾额写着:“唐李公青莲祠”。进门便见一幅巨大的国画,题为《李白望天门山》。我想,当年李白站在附近山巅,远眺天门山,见大江劈山而过,艳阳在浩淼的水面上跃起,远处白帆点点,那宏伟的气势促使他欣然命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领略过这番诗情画意,我们来到陈列室。陈列的东西并不多,但很珍贵。
有唐代制造的酒杯,有历代名人书写的李白诗篇。还有一幅画,给人印象至深。那画的大意是:唐明皇时,有一个国家派人来送上一封用他们的文字写的书信。当时,满朝文武竟没一个人看得懂。皇帝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只好把李白召来,解决这件难事。画面上,李白振笔疾写回书,宰相杨国忠为他磨墨,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看,李白气宇轩昂,风度飘逸,举朝咸服。这当然仅仅是传说,但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李白超人才智的赞颂,对奸臣权贵的蔑视。
沿着太白楼前的公路向前走,还能看到峨嵋亭和李白衣冠冢。我国有几十种笔记小说记载着这种传说:李白穿着宫锦袍,月下泛舟采石江中,酒狂俯江捉月,不幸溺水而死。其实,李白是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任所上的,并不葬在采石。尽管这事实很多人知道,但大家还是乐于相信这位大诗人是俯江捉月溺水而死的,而且葬在采石。我想这原因,无非是《望天门山》的诗篇脍炙人口,那染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捉月”,更符合诗人的性格吧。
离李白衣冠冢不远,便是“三元洞”。它又名“三官洞”。传说明朝有三个书生在长江中遇到风浪,进洞避难。以后他们先后考中状元,故取名“三元洞”。站在洞口,脚下就是汹涌澎湃的长江水。这儿的景色,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雨雾蒙蒙,都有着它独特的迷人之处。那天正遇上阴天,我们放眼望去,长江白浪滔天,江鸥迎风翱翔,远处天与地浑沌一片。收回视线只见在近三元洞的长江边,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刻“采石矶”三字。啊,那不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杀得敌人丧魂落魄的地方吗?这时,我从轰然作响的波涛声里,仿佛听到了人喊马嘶、刀击剑撞的声音。
天气渐渐阴暗下来,不一会儿,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归程,但游览的人们,还是成群结队兴致勃勃地涌来。
【作文简评】
游记这类文章,重要的是要写出所游之地的特色及游览时的见闻及心情。
介绍所游之地的特色,要点面结合,而不能面面俱到,巨细无遗。比如这篇《游采石》,它就较细致地重点介绍了“太白楼”和“三元洞”,这就是“点”。关于“峨嵋亭”和“李白衣冠冢”等,写得较为简略,可以称之为“面”。
写好重点是关键。介绍太白楼时,写了它的变迁,外观“雄伟”、“非凡”的气势及楼内的诗画。介绍三元洞时,写了有关的传说及迷人的景色。
这样选材都是恰当的。
文章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词汇比较丰富。文中用了一些文言词句,用的合适,给文章增添了一点雅趣。
作文好句赏析:
1、爸爸指着一棵小树对我说:“它长得直吗?人和树一样,应该长得直啊!”
2、突然,一声爆竹,揭开新春佳节又一个黎明的序幕。随着这一声脆响,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房屋仿佛也震动起来。
3、奶奶心里乱得不得了,怎么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她不停地挠着头,眉头紧紧地皱着。
4、爸爸心情沉闷得就像梅雨天气一样。
5、春回大地,家乡的山焕然一新。春雨刚过,细嫩的花草顶着一串串的露珠,贪婪地吮吸大自然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