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全文(726字)
自《国家宝藏》推上荧幕起,我就一直在关注着这个文博综艺节目,大众们无不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这款“现象级”综艺的热爱。由张国立担任的001号讲解员,集结了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长,并邀请李晨、王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刘涛等国宝守护人,为倾情演绎了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
《国家宝藏》的每一集都会有一个主题,而国宝守护人则会为观众演绎历史中的文物的由来。同时,之后再由当代守护人讲述文物流转故事,与观众共同分享中华文化的百转千回。对于文博知识匮乏的我来说,这无疑是我触碰历史,了解中华文化的绝佳时机。因此,断断续续地,我把个综艺节目看完了,并且有了很深的感触。虽然说这个节目一共有10期,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数第一期的《千里江山图》桥段。在这个桥段中,众演员重新演绎了《千里江山图》的创作由来。北宋时期,宋徽宗器重虽然只有18岁却才华横溢的少年画家王希孟,并向他亲授绘画技巧。之后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卷。当舞台呈现出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画卷时,我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起来。不同于印象中的水墨画,王希孟大胆地将石青、石绿挥洒在画卷之中,显得如此大气磅礴,灿烂而夺目又艳而不俗。正如节目中的点评所说,也只有青春盎然、意气奋发,刚好18岁的王希孟才能做出如此惊世之作。看到这里,我不免暗暗赞叹,中华大地多英才,中华文化中的艺术之美是如此的绚丽多彩!
此外,我除了对古人高超的技艺有着崇高的钦佩之情,《千里江山图》的今生故事,也让我感慨万千。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冯海涛先生,潜心研究4年,闭馆两个月,终于复制了这幅《千里江山图》(十分之一)。为了寻觅原作中的颜料,更是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只为传承这山水画的艺术之美。这也让我不禁有了一种责任感,虽然,作为我们常人来讲,也许并不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多么惊人的贡献。但是我们至少要有敬重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这才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才不枉生长于中华大地。
《国家宝藏》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全文(1125字)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打造的重要精品项目之一,《国家宝藏》第二季继续由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全新加入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从第一季的八大博物馆(院)手中接过了讲述中国故事、让国宝活起来的接力棒。
透过节目的核心元素能够看出《国家宝藏》尝试在文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结,拉近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
节目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从博物馆“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用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节目组通过平易近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口味的节目形式,结合大众综艺平台和文博领域,让文物、文化真正走进观众的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为根本,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力量”。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而文化自信正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自古崇尚“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正是拥有兼收并蓄的品质,才愈发光彩夺目,唯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助力文化强国。
《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古代与现代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国家宝藏》的热播将文化综艺拓展到更为深邃和广袤的领域,它走向历史的纵深,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凝练于舞台的同一片时空之下,让古老和年轻握手,让庙堂与江湖互动,让古代与现代对话。一句“让国宝活起来”,是《国家宝藏》的初衷,也是它的行动及收获。纵观当下,一系列文化创新之举如雨后春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都是文化创新传承的有益之举,它们将文化的严谨性与传播方式的娱乐性巧妙结合,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与传承。它让古典文化不仅“活”了起来,还“潮”了起来,更“燃”了起来,这种示范效应必将引导更多的内容生产投向古典文化,让更多的历史符号在新时代的新语境下,焕发一新的生命力,真正成为活着的传承。以此为契机,守护文化宝藏,吾国之宝,吾辈护之。
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无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绩,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而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正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根”与“魂”,唯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美诗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全文(1408字)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梦见你千万遍,只想触摸你五官;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之前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国家宝藏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带着无比的好奇心在放假期间将这个节目一次性看完了,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尤其是讲千里江山图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很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图>作文好句赏析:
1、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绿油油的田野。
2、他,灰白的头发,身材矮小,脸上的皱纹像一把打开的折扇。
3、弟弟拿起毛笔,蘸饱了墨汁,悬起肘腕,目不斜视,“刷刷刷”地挥毫行书,“腾飞”二字便跃然纸上。
4、葡萄园内碧云层叠,密匝匝的葡萄,似座座珍珠塔,如堆堆翡翠珠,每一颗葡萄都像一颗又大又有光泽的“猫儿眼”,使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5、他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欣赏着眼前的风景,既看不到别的东西,也听不到别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