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大清王朝

时间:2025-01-05 04:44:05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太平军在占领南京以前,采取流动作战方针,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建都天京以后,为巩固革命政权,彻底推翻清朝统治,争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太平军以天京为基地,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一、北伐

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癸好三年四月),洪秀全、杨秀清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为统帅,率战斗力最强的前一、前二、前三、前五、后一、后五、中五、左二、右一共九军二万余人北伐。北伐的目标是攻占北京,推翻清朝统治。北伐军出发前,洪秀全给林凤祥等人的指令是:“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夺地縻时日”;如遇困难,则“到天津扎住”,待援兵抵达,再攻北京。四月六日(5月13日),林凤祥等率北伐军前队自扬州出发,乘船至浦口登陆,击溃堵截的山东兵勇和黑龙江马队,相继攻克安徽之滁州,临淮关。后续部队在殿左三检点朱锡琨、殿左十六指挥黄益芸率领下,于四月八日(5月15日)亦在浦口登陆,但误入浦口东北的六合县;夜宿营,不慎失火,弹药爆炸,黄益芸被焚牺牲,将士死伤过半,余众大部退回天京,小部在朱锡琨率领下赶往临淮关与林凤祥等会合。

四月二十一日(5月28日),北伐军克凤阳府。同日,杨秀清接到林、李、吉三人的禀报,当即指示:“尔等奉命出师,官居极品,统握兵权,务宜身先士卒,格外放胆灵变,赶紧行事,共享太平。”并强调:“谕到之日,尔等速急统兵起行,不必悬望。”随后北伐军即在无后方依托的环境下,朝东北方向进军,连克怀远县、蒙城县、毫州。五月六日(6月21日)北伐军从毫州进入河南,在商邱宋家集击败河南巡抚陆应谷军。次日,归德府(今商丘)人民打开府门,迎北伐军人城。接着,林、李即率五军兵将前往归德城西北四十余里之黄河南岸埠头刘家口,准备渡河取道山东北上。不料清地方当局早已把船只尽收泊北岸,且俟北伐军到来之际,放火将船烧毁。林、李等见在此无法强渡,遂离归德,统兵西上,经睢州、杞县、陈留县,于五月十三日(6月19日),进抵开封城下。北伐军志在渡河,不再攻城,且开封城外有深沟两道,渡口亦无船只,遂撒开封围,自朱仙镇继续西进,经中牟、郑州、荥阳到达汜水、巩县。沿途捻军及广大群众踊跃参加,人员大增。由于挖煤工人协助,他们在巩县洛河口得到运煤船多只。大军遂于五月二十二日(6月28日),开始在汜水口北渡黄河。因船少人众,至:二十八日(7月4日)北伐军尚未渡尽。清军赶到,余众数千人只得反旆南下,经湖北回到安徽,与西征军会合。

渡过黄河的四万余北伐军,急需补充军实,于是乘胜进围盛产兵器火药的豫北重镇怀庆(今沁阳)。清廷急命直隶总督纳尔经额为钦差大臣,理藩院尚书恩华、绥远城将军托明阿为帮办军务,与内阁学士胜保、提督善禄、都统西凌阿等总计约六万多人,分五路援怀庆。经过五十六天的艰苦奋战,北伐军未能破城,乃于七月二十八日(9月1日),主动撤围,本拟从怀庆直趋天津,但遭清军阻击,遂改道经济源,入山西。自八月二日(9月4日)起,北伐军连克垣曲、绛县、曲沃、平阳(今临汾)、洪洞等府县;由此继续北进则可立克太原。但北伐军目标在直捣北京,故出敌不意,舍北而东,经潞城、黎城,越太行山,复入河南,连克涉县、武安,向直隶推进。清廷将山西巡抚哈芬革职拿问,以胜保代纳尔经额为钦差大臣。八月二十八日(9月30日),北伐军击溃纳尔经额、总兵经文岱所率万余清军,克直隶军事重镇临沼关,并乘胜北上,连下沙河、任县、隆平、柏乡、赵州、栾城、藁城、晋州、深州等地。捷报传到天京,东王杨秀清奏请天王洪秀全,封林凤祥为靖胡侯,李开芳为定胡侯,吉文元为平胡侯,朱锡琨为剿胡侯。此时北京则误传北伐军已攻至定州,清廷大震,城内官僚地主外逃者不下三万家,咸丰帝急派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部署京城防务。僧格林沁率京营兵四、五千人,赴京南涿州防堵,胜保则率军北上保定阻截。然而,北伐军并未向北进攻保定,而是兵锋东指,沿运河向天津进发。大军一路连克献县、交河、沧州,九月二十七日(10月29日)入据静海县城和独流镇。此时适值天津大水成灾,天津、静海一带积水成河,旱道断绝。次日,李开芳率军沿堤进抵杨柳青,水路前锋达天津郊外十里的稍直口,随即登岸扑城,为水所阻。十月一日(11月1日),北伐军与天津官府所办团练武装战于城郊,不利,遂折回杨柳青,进而退返独流、静海。此后由于时届隆冬,棉衣、食粮供给又极其困难,加以胜保,僧格林沁率清军主力赶到,北伐军处境逆转,鏖战三月,未能取胜。咸丰四年正月九日(1854年2月6日,甲寅四年正月三日),北伐军放弃静海、独流南撤。大军经大城、献县,于二月十二日(3月10日)进占阜城。二月六日(24日),平胡侯吉文元在阜城作战,英勇牺牲。朱锡琨大约亦在此后不久牺牲。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大清王朝

洪秀全、杨秀清得知北伐军在津南受挫后决定派援军北上。咸丰四年正月七日(1854年2月4日,甲寅四年正月一日),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及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统率十五军七千余人,从安庆出发增援北伐。援军经桐城、舒城、六安、蒙城、毫州、豫东永城、夏邑,然后进入江苏砀山、萧县(今属安徽),沿途群众相继加入,总兵力迅速增加到六万人。二月十六日(3月14日),大军在萧县董家口至砀山包家楼,渡过黄河,于丰县刘家庄整顿队伍后,分三路向山东挺进,连下金乡、巨野、郓城,至东阿县张秋镇集中。曾立昌等本拟由此顺运河经东昌取道德州达直隶阜城。与北伐军会合,但侦知善禄驻军东昌,遂决定改道由阳谷、莘县、冠县而北。三月十五日(4月12日),援军攻克扼南北漕运咽喉的临清,此地距阜城只二百余里。然而援军进城后,由于敌人退出前将火药存粮焚毁,加之城外胜保军的围困,给养出现困难,新附群众浮动不稳,其中数干人且于二十一日(18日)在城内哗变,冲出城外。次日,北伐援军撤出临清,拟取道故城人直隶达阜城,但新附群众不听命令,相率南行。胜保率清军往追,援军在李官庄、清水镇相继失利。三月十九日(4月26日),曾立昌乘敌军连获胜仗、警备疏懈之机,于初更派精兵千人各持一种名为先锋包的火毯往攻,清营顷刻延烧,人马溃逃。立昌建议从此返辙往北,直抵阜城,但新附者坚欲南行。故援军休息一日后南退冠县,在此遭团练和胜保军夹击,新附者纷纷逃散。四月九日(5月5日),援军退至江苏丰县北之漫口支河,时河水陡涨,人马陷于泥淖,伤亡甚重;后转至黄河河岸,将士骑马或浮水渡河,敌骑大至,立昌跃马人河死难。余众经苏、豫人皖北,陈仕保于风台县牺牲。部分援军旋南下,返回太平天国控制区;许宗扬被收入“东牢”。天京得知北伐援军败退消息后,于四月将顶天侯秦日纲自安庆调回,晋封燕王,命其统兵再次增援北伐军。秦日纲率兵至舒城杨家店败回,禀奏称:“北路妖兵甚多,兵单难往。”奉旨仍赴安庆安民。此后,由于西征战事的需要,太平军已无力再派兵北援了。

正当曾立昌等率援军从临清南撤之际,北伐军也于四月九日(5月5日)从阜城突围南走,至东光县连镇坚守待援。不久,闻援军抵山东,李开芳又率骑兵两千余人离开连镇,南下接应。五月三日(5月29日),李开芳等到山东高唐州,得知援军已败,乃据州城守御。从此,北伐军被分割两地,军势更加孤危。林风祥在连镇,立木栅,掘深壕,决计坚守。僧格林沁统清兵在连镇周围,挖三壕、筑三垒,对北伐军实行围困。两军交锋,北伐军连战皆捷,但终因弹尽粮绝,无法久守。咸丰五年正月十九日(1855年3月7日,乙荣五年正月三十一日),清军攻破连镇北伐军阵地,林风祥被俘,槛送北京,英勇就义。时李开芳在高唐州与胜保所率清军相对抗,已历时九月。至连镇陷落,清帝因胜保师久无功逮京治罪,命僧格林沁移军进攻高唐州。李开芳见僧格林沁兵到,始知林凤祥军已败,决定突围南归。二月一日(3月18日,二月十一日),李开芳率军行至茌平县冯官屯,为清军追及,遂据屯迎拒。北伐军在此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清军久攻不下。僧格林沁引运河水灌冯官屯,北伐军粮草火药尽湿,而屡次突围又均未成功。四月十三日(5月28日),李开芳派将士百余人出城诈降,谋作内应;僧格林沁用小船将他们渡出。李开芳以为敌已中计,乃于十六日(31日),带领余众亲至清营,准备里应外合,突出重围。但僧格林沁并未中计,太平军百余人被杀害;李开芳等九人也槛送北京,英勇就义。至此,长驱六省,历时两年多的北伐,由于孤军深入而英勇悲壮地失败了。

二、西征

北伐开始不久,太平天国又派军队西征,目的在于夺取长江中游沿岸各省,扩大根据地,并确保天京。咸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53年6月3日,癸好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殿左一检点曾天养等率近万名太平军,乘千艘战船离天京西上。西征军进占安徽和州后,以破竹之势,于五月四日(6月10日)占领安庆。胡以晃留安庆指挥西征战事,赖汉英等率军向江两挺进。大军经彭泽、湖口、南康(今星子县)、吴城镇,于五月十八日(6月24日)进围南昌。在此前夕,新任帮办江南大营军务、湖北按察使江忠源自九江率楚勇一千三百人先期赶到南昌,与江西巡抚张芾共同据城防守。在南昌城下,太平军与清军展开多次激战,未分胜负。为加强军力,清廷从两湖、贵州和江南大营紧急调军增援;天京方面则派国宗石祥祯、韦志俊、石镇仑、石风魁等率军万人,船只近千艘抵南昌城外。由于强攻难于奏效,赖、石等乃采取先占附近州县,断其接济,然后再合力攻城的策略,于是丰城、瑞州(今高安)、铙州(今鄱阳)、乐平、景德镇、浮梁、都昌等地,都先后为太平军攻克,南昌也成为一座孤城。但正在此时,杨秀清以久攻不下,决定撤南昌之围,转攻皖、鄂。八月二十二日(9月24日),赖汉英、石祥祯等离南昌,北上渡鄱阳湖,出湖口,入长江,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曾天养率领,沿长江东下回安庆与胡以晃部会合,经略皖北;一路由赖汉英、石祥祯率领,沿长江上驶,进攻湖北。

西路军于八月二十七日(9月29日),攻占九江,以殿右八指挥林启容率军镇守。赖汉英因久攻南昌不下,被召回京革职,部众由石祥祯、韦志俊率领继续西征,挺进湖北。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太平军在广济田家镇半壁山,大败湖北防军和前来支援的江忠源所率楚勇。十八日(20日),太平军一举攻克汉口、汉阳。时天京以扬州方面军事紧张以及集中兵力经营安徽,决定调回西征军回援,故太平军于十月五日(11月5日),退出汉口、汉阳,以部分兵力留驻黄州、蕲州间,余众分回天京、安徽。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大清王朝

安徽战场的主攻目标是进占临时省城庐州(今合肥市)。西征军占安庆以后,因主力转向江西,故一连四个月在皖未展开大规模进攻。八月二十三日(9月25日),翼王石达开奉命从天京抵安庆,主持西线军政全局。他抵皖后,积极布置军事,组设地方行政机构和乡官组织,安定民生,征收赋税,“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九月中旬,石达开派胡以晃、曾天养等率军经营皖北。大军于九月二十三日(10月25日)克安庆北门外之集贤关,十月十四日(11月14日)占桐城,二十九日(11月29日)占舒城,进逼庐州;清督办安徽团练、工部侍朗吕贤基兵败自杀。时清廷命防守南昌之江忠源为安徽巡抚,回防庐州,又从河南陈州(今淮阳)、江苏徐州、安徽定远等地调兵万余增援。太平军从十一月十二日(12月12日)开始攻城,至十二月十六日(1854年1月14日),以地雷破城,清知府胡元炜投降,江忠源投水自尽,庐州为太平军占领;城守由胡以晃主持。接着,太平天国在安徽20余州县建立政权,成为天京的西部屏障,西征的后方根据地。稍后,石达开回京复命,顶天侯秦日纲驻安庆代其主持军政。

太平军取得庐州后,其主力再次沿江西上,国宗石祥祯、韦志俊、韦以德、石镇仓、石风魁、秋官又正丞相曾天养、地官副丞相黄再兴、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丞相张子朋等齐集黄州前线,总兵力逾四万人。咸丰四年正月十五日(1854年2月12日,甲寅四年正月九日),太平军大破驻黄州北二十里之堵城清军,湖广总督吴文镕兵败自杀。十九日(16日,十三日),太平军第三次进占汉口、汉阳。在此,又兵分两支;一支由韦志俊、石凤魁等统率围攻武昌,分军攻取四周州县;一支由石祥祯等统率进攻湖南。南路军于二月一日(2月27日,正月二十四日)克岳州,六日(3月4日,正月二十九日)占湘阴,九日(7月,二月一日)陷靖港,十三日(11日,二月五日)据宁乡;此地距省会仅数十里,长沙大震。但在此太平军遇到曾国藩所建湘军的顽抗。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十八年进士,先后升任礼部右侍朗、兵部、吏部左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二年),丁母忧回籍,年底奉命赴长沙帮办湖南团练。他以湘乡练勇和江忠源旧部楚勇为基础,扩充编练成湘军。咸丰四年二月(1854年3月,甲寅四年二月),湘军水陆两军23营练成,合计员弁、兵勇、夫役共一万七千余人,其中水师10营,陆师13营;水师以褚汝航为总统,陆师以塔齐布为先锋。其编制以将领为中心,一营士兵为其上司哨官、营官所属,营官又为统领私人所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湘军即组成,遂自长沙开赴靖港、乔口。太平军与湘军初战失利,因而从湖南撤回湖北。西征军闻征湘军北退,当即增兵,由春官又副丞相林绍璋率三万余人,于二月二十九日(3月27日,二月二十一日)自汉口上驶,再入湖南。三月十日(4月7日,三月二日),征湘军克岳州,接着乘胜进至乔口、靖港;留石祥祯率部在此扼守,林绍璋率主力近二万人由陆路绕经宁乡,疾趋湘潭,准备南北夹击,夺取长沙。曾国藩一面派兵往救湘潭,一面亲率水路军出攻靖港。四月二日(4月28日。三月二十三日),靖港太平军痛击湘军,其水师战船丧失三分之一,陆师也被击溃,曾国藩投水自尽被部下救起,狼狈逃回长沙。但与此同时,在湘潭战役中,由于林绍璋指挥不当。内部新老将士相冲突以及双方力量对比湘军占优势等因素,太平军遭受重大损失;四月五日(5月1日,三月二十六日)湘潭失陷,林绍璋率部北返靖港,另一部由澧陵东走转入湖北。为等待援军,太平军自靖港退守岳州。面对湘潭失败的严峻形势,正在围攻武昌的韦志俊等为阻扼湘军长驱北上,立即将分散在鄂北各地的太平军调回,并进攻武昌城,而由石祥祯、林绍璋分军活动于通城、岳州、常德等地,以牵制湘军。六月二日(6月26日,五月二十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接着,曾天养、韦志俊率部先后进援湖南。六月中旬(7月上旬,五月下旬),曾国藩统湘军两万余众,以水师为先导,陆师分三路自长沙北上,进攻岳州。太平军曾天养部迎战失利,于七月一日(7月25日,六月十九日)退守岳州以北二十余里之城陵矶。此后太平军接连反击,均未得手。七月十六日(8月9日,七月三日),登州镇总兵陈得龙、广东游击沙镇邦率广东水师向太平军发动进攻。曾曾国藩天养令大队战船埋伏于城陵矶之旋湖港,另出小舢板诱敌,阵斩陈得龙、沙镇邦;湘军水师褚汝航、夏銮率船救援,也被击毙,敌船被毁30余艘。十八日(11日,六日),曾天养率兵三千由城陵矶登岸,准备据险扎营,牵制湘军北上,不意署提督塔齐布率兵猝至,曾天养单骑驰人敌阵,受伤落马牺牲。后太平军在韦志俊率领下,于城陵矶一带与湘军相持十余日,接战五次,败多胜少,遂于闰七月二日(8月25日,七月二十日)撤往武汉。八月中旬(10月初,八月下旬),湘军和湖北清军三路猛攻武汉。武昌守将国宗提督军务石凤魁,粗通文墨,不谙军务,面对湘军进攻,只是闭城行消极防御,致使武汉江面太平军水师船只千余只先后被湘军焚毁。八月二十三日(10月14日,九月九日),石凤魁仓皇东撤。接着在田家镇战斗中,太平军水师船只四千余艘又被焚毁,江面防御体系遭到破坏。十月卜四日(12月7日,十月二十八日),秦日纲、韦志俊等自焚田家镇营垒,率部东退黄梅,不久又退宿松、太湖。湘军顺江东下,于十一月十四日(1855年1月2日,十一月二十八日)进抵九江城下。

在西线处于危急关头,石达开再次受命赴湖口主持西征战局;护天豫胡以晃、冬官正丞相罗大纲等亦奉命分别从安庆和饶州率军往救。十一月二十一日(1月9日,十二月四日),湘军统领塔齐布、罗泽南会同湖北按察使胡林翼率一万五千人进围九江,后屡攻不下,水师乃转攻湖口,企图先击破鄱阳湖内太平军水营,切断外援,尔后再攻九江。太平军先是采用疲敌战术,坚壁高垒,不与敌军决战,只以灵活机动的小船进行夜袭,待敌疲惫不堪,即佯撤湖口守军。十二月十二日(1月29日,十二月二十四日),湘军一百余艘舢板快船冲入鄱阳湖内,太平军迅速堵死出口,湘军水师遂被分割为二:百余轻捷快船,陷于鄱阳湖内;笨重大船,留于长江江面。当晚。石达开令以小艇围攻湘军外江水师,一举焚毁其战船三十多艘,其余败退九江。十二月二十五日(2月11日,乙荣五年一月七日)夜,林启容自九江、罗大纲自九江对岸之小池口,以轻舟百余只,再次袭击泊于江中的湘军水师,焚毁其战船多只;且缴获曾国藩座船。曾国藩乘小船狼狈逃入罗泽南陆营,复欲寻死,被罗等劝止,后率师转至南昌。湖口、九江的连续胜利,予湘军以沉重打击。从此太平军则开始全面反攻。十二月三十日(2月16日,一月十二日),秦日纲、韦志俊、陈玉成在湖北广济击溃湖广总督杨霈大营后,分兵两路:秦、陈进占汉口、汉阳,韦志俊部占兴国。同时罗大纲部则经江西饶州折返皖南,与范汝杰部会合,进占徽州府(今歙县)等地。二月十七日(4月3日,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军三克武昌,初步稳定了长江上游的战局。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分别在湖北、江西、安徽同时与清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湘军兵力分散,战线较长,处于被动。

为挽救败局,曾国藩一面派悍将罗泽南率部自江西驰援湖北,进窥武昌,一面命塔齐布、周凤山等领兵继续进围九江;不久塔齐布病死,周凤山接统其军。九月湘军水陆三路进取武昌。时燕王秦日纲,已奉调回天京,翼王石达开率护天豫胡以晃、卫天侯黄王岜、春官丞相张遂谋、检点赖裕新、傅忠信等,统大军二万余人西上援鄂。九月二十二日(11月1日,九月二十六日),石达开军在武昌县之樊口登岸,经金牛镇抵咸宁,以阻截罗泽南湘军。接着石军于二十五日(4日,二十九日)大败罗济南湘军,并于二十六日(5日,三十日)克复崇阳,迫使罗部退至蒲圻西南之羊楼峒。此时西路韦志俊率太平军万余人由纸坊开到蒲圻,随而进向羊楼峒。石、韦相约,以韦军攻羊楼峒,上袭岳州,石军则由通城入平江,从而共同抄袭湘军老巢。但石达开于十月五日(11月14日,十月八日)进占通城后,又改变了上述计划,以为湘军正全力救援武汉,江西兵力空虚,如进军曾国藩所在大营南昌,不仅可解九江之围,且必能减轻湖北太平军的压力。鉴此,石达开遂留韦志俊防守武昌,自率三万人于十月十五日(11月24日,十月十八日)从通城西进,转入江西。十一月一日(12月9日,十一月三日),石军克新昌(今宜丰),在此与自粤北上的天地会起义军数万人会合,兵力大增。接着,太平军分兵连占上高、瑞州新喻(今新余)、峡江、吉安等地,威逼南昌。曾国藩惊恐万状,急命周凤山撤九江之围回援南昌,在樟树镇(今清江)设防,调鄱阳湖内水师防守赣江。咸丰六年二月十八日(185飞年3月24日,丙辰六年二月十七日),太平军四路围攻樟树镇,尽破湘军营垒,周凤山率残部逃奔南昌。这时,江西八府五十多州县,均为太平军所占有。正当南昌指日可下之时,杨秀清调石达开回天京往攻江南大营,从而使曾国藩得到喘息之机。

三、天京破围战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大清王朝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相继派军北伐、西征,东线太平军所据守之天京、镇江、扬州三城却始终处于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围困之下。咸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53年12月26日,癸好三年十一月二卜二月),太平军主动撤离扬州。咸丰五年(1855年,乙荣五年),上海小刀会起义被镇压后,清廷命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移师西上,会同江南、江北大营围攻镇江、瓜洲,天京地区的形势趋于紧张。

为解镇江之围,并彻底解除江南、江北大营对天京的严重威胁,杨秀清先后调秦日纲、石达开等率部东援。咸丰五年十二月(1856年1月,乙荣五年十二月),燕王秦日纲、冬官正丞相陈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从西征前线回师。十二月二十五日(2月1日,十二月二十六日),秦军自天京分两路进至栖霞和仙鹤门一带与围攻镇江的清军对峙。咸丰六年二月二十七日(4月2日,丙辰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秦军会同镇江守将吴如孝内外夹击,重创吉尔杭阿和总兵张国梁所部清军。当夜,太平军乘胜渡江,先入瓜洲,继趋仪征,踏破江北大营大小营盘一百二十余座,再克扬州。至此经营三年之久的清江北大营被摧毁。在取得军粮以后,秦部于三月十日(4月14日,三月八日)撤离扬州西进,拟渡江南返进攻江南大营。由于清军先后攻占浦口、江浦,致使由浦口南渡之路被阻,秦日纲等只得折而东返,经仪征、三汉河,至瓜洲渡江,屯驻金山。四月二十九日(6月1日,四月二十五日),秦日纲军在高资大败清军;吉尔杭阿率军往救被围,绝望自杀,清军营垒七八十座不战自溃;张国梁由六合来援,亦被击败。秦军乘胜于五月十二日(6月14日,五月八日)回天京,屯营城东北燕子矶观音门。

当秦日纲等率军转战三汉河之际,石达开已率主力二三万人取道皖南芜湖、金柱关,进抵天京城北。五月十五日(6月17日,五月十一日),石、秦两路大军约五万人会攻江南大营。经四天激战,太平军于十八日(20日,十四日)攻破孝陵卫清中军大营,清军溃散,钦差大臣向荣等仓皇逃至淳化镇,复败走丹阳。秦日纲军乘胜追击,克旬容,进抵丹阳;向荣绝望自尽。至此,江南大营也被太平军摧毁。随后杨秀清即命韦昌辉主持江西军政,石达开前往湖北解武汉之围。

自咸丰三年四月起至六年五月止,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斗争,除北伐因孤军深入而失败外,西征和天京破围战均取得重大胜利。武昌、九江、安庆三大重镇,湖北东部,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土地,都为太平天国所控制;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先后被击溃,又解除了天京的肘腋之患。此时,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