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子祭天-大清王朝

时间:2023-04-22 18:59:10关键词:堂子,祭天,大清王朝

堂子祭天

昭裢在《啸亭杂录》中对满族的堂子祭天写道:“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诸神祗于静室,名曰堂子,即古明堂会祀群神之义。”女真传统的萨满教。堂子祭天源于女真古老的萨满教。萨满主持各种祭祀,以“天神”附体耸动视听。萨满祭祀时使用神鼓、神刀、神杖、神杆等物。故萨满住地的两则立有木杆数根,称之神杆,用于祭祀天神。萨满自称能占卜凶吉,能为人消灾治病,满人生病,均请萨满驱除病魔,俗称“跳大神”。

堂子祭祀制度的制定。

早在天命时期,后金统治者曾先后在兴京老城、东京辽阳、盛京沈阳的宫殿内设有堂子。崇德改元(1636年)对堂子祭祀的时间、供品仪式、规模等规定如下:元旦拜天及出征、凯旋均为大祭,“皆帝所躬祭,其余月祭、杆祭、浴佛祭、马祭则率遣有司”;民间不得设立堂子;皇后寝宫外东南角矗立着祭天用的神杆,长两丈,直径五寸;神杆顶部安着锡斗,里面盛着供天神享用的碎肉、米谷。

堂子祭祀诸神。

主祀为天神。天神系指人们臆念中主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神,又称“吴天上帝”。立杆大祭即为祭天神而设。

堂子祭天-大清王朝

从祀诸神有释伽牟尼、菩萨、关帝、邓将军、蒙古神穆哩罕、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纽欢台吉、武笃本贝子以及万历妈妈、锁头妈妈两位女神。从祀诸神的神位供奉在皇后寝宫的西间,“所祀日元旦行礼、日日祭、日月祭及翼曰祭、曰报祭、曰大祭、曰背灯祭”。

从祀诸神有朝祭、夕祭之别。朝祭在清晨;夕祭在夜间。朝祭以三绾、琵琶为乐;夕祭以腰铃、鼓板为乐。

朝祭所祀之神为释迦牟尼、菩萨、关帝。祭祀时“司香预悬黄幔”,将佛祖、菩萨、关帝像移至“东向,左右炕上置低桌二,陈炉、盏各三,时果九,糕十,炕前置献案”。“司俎等进二豕,司香献香”,司祝献酒。

夕祭所祀之神为蒙古诸神、万历妈妈、锁头妈妈。因锁头妈妈是裸体女神,祭礼时要撤掉灯火,又称之为“背灯祭”。乾隆十二年(1747年)定“背灯供献”仪式,司俎奉献肉后,“司香敛毡,展青绸幕,掩灯火,众出,阖户留司祝及侍板鼓内监”,“司祝坐杌(音务,小凳)上,振铃杆”,四次致祷辞,“击鼓拍板以和”。祭毕“启扉明灯,司俎撤俎,司香卷幔”。

建在长安街的堂子。

堂子祭天-大清王朝

清王朝迁都北京后,在长安街御河桥东建立堂子,内有祭神殿五间,坐北朝南,房顶为黄色琉璃瓦。祭神殿前面建有拜天圜殿,坐南朝北,“中设神杆石座,稍后两翼分设备六行,行各六重”。东南方向有上神殿三间,祭祀土、谷诸神。堂子四周种植松树,祭天时可充作神杆。

清入关后允许满洲官员、八旗兵丁自设堂子,祭天所用神杆,取自建在长安街上的皇家堂子。但需呈报礼部,获允后方可任取一株,同时要补种幼树一株。

元旦拜天。

承德避暑山庄淡泊敬诚殿腊月二十六,内务府官员赴皇后寝宫,把神位移至“神舆”内,由“内监舁行”,神舆前有“御仗八,灯四,司俎官六人,掌仪司一人,侍卫十人,导至飨殿供奉,朝夕献香”。除夕之日,将堂子内原有神杆及所悬纸帛等焚烧,另将新神杆竖上,新纸帛挂好。

元旦之日清晨,“帝乘舆出宫,陪祀王公等随行至堂子内门降,入中门,诣圜殿,就拜位,南向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毕回銮”。正月初二,内务府官员去堂子取回诸神牌位,送还坤宁宫西暖阁。清朝皇帝在此日于坤宁宫内,赐蒙古王公、满汉大臣吃祭神肉,把祭堂子所用的白煮肉分赐诸臣。诸臣依次而入,先向供奉在神幔后面的神位叩首,再向坐北朝南的皇帝行跪拜之礼。司俎官将祭神肉呈上,君臣席地而坐,用刀割肉而食。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帝令“罢汉官与祭堂子”;康熙二十九年(1680年)“谕令皇子随行礼”。

出征、凯旋祭堂子。

凡较大的军事行动,在出师之前及凯旋之后,清朝皇帝都要亲祭堂子。“届期,兵部建大纛,具祀纛篇,帝御戎服”,“法驾卤簿为导”。“帝入堂子”,“诣圜殿就拜位,南向立,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角螺齐鸣,出内门,致礼纛神,礼成乐作,车驾启行”。

迨至大军凯旋,清帝“率大将军及从征将士诣堂子告成;若命重臣经略军务,以讨不庭,亦如之”。

堂子祭天-大清王朝

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帝再次重申:“兵戎,国之大事”应“先礼堂子”,“恪遵旧制”。

立杆大祭。

每年春秋二季举行。于二月、四月、八月、十月上旬择吉立神杆祭天神。按照崇德年间的规定,“亲王、郡王、贝勒祭三杆;贝子、镇国、辅国公二;镇国、辅国将军一”。所用神杆以三丈长、五寸直径的松木,在祭祀的前一天竖在石座上;“司香预悬神幔炕上,置漆案,陈碟三”;“司俎二人赴坤宁宫请佛亭及菩萨、关帝像,舁至堂子”;“神杆间悬黄旙挂纸帛”;“飨殿北炕案上陈打糕、搓条饽饽盘九,酒盏三”;“圜殿高案则盘三,盏一”。“卒事,司香卷幔撤香,奉入宫”。

如皇帝亲与立杆大祭,“殿内敷采席,覆红毡,甬道布棕荐。届时乘舆出宫,满大臣随扈至堂子”,“帝降舆入中门,诣飨殿前,东向坐。司祝献酒,举神刀祷祝,奏绾拍板,拊掌歌鄂哕罗”。皇帝在一跪三叩圜殿后“升座”,“赐王公等炕前坐。尚膳正、司俎官进胙糕,尚茶正献酒;帝受胙,分赐王公”。

月祭。

每月初一举行,祀神为田苗神,祭祀地点在堂子上神殿,“神案上盘一盏”,一份“时食醴酒”。“司俎挂净纸杉柱上,诸王护卫依次挂之。内管领一人入,除冠服,解带,跪叩”,祈田苗神“贶以嘉祥”,“升以康宁”。

浴佛祭。

每年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日祭堂子,称之浴佛祭。

祭祀之前,“赴坤宁宫请佛亭及菩萨、关帝圣像”。祭礼之日“不宰牲,不理刑名”;祭品有“椴叶饽饽、酿酒红蜜”;祭祀地点在拜天圜殿。

马祭。

马祭在春、秋二季择吉举行,“为所乘马祀圜殿”。祭品“打糕一盘、醴酒一盏”,祭祀地点在拜天圜殿。司香上香后,牧长牵十匹白马“立甬道下”,“司祝六献酒”,祝辞曰:“抚肤以起兮,引鬣以兴兮,嘶风以奋兮,嘘雾以行兮,食草以壮兮,啮艾以腾兮,沟穴其弗逾兮,盗贼其无忧兮,神其贶我,神其佑我”。祷毕,把拴在马鬃上的细条取下,放到香炉附近熏少许,再将细条交给牧长,“系之马尾”。

马祭除在堂子举行外,另在马神室举行朝祭、夕祭,由内务府大臣去坤宁宫请神位。朝祭“陈香、酒、食品”,“司俎进二豕,熟而荐之”,夕祭仪式同朝祭,唯“别置神铃案东,展背灯布幕,振铃杆,摇腰铃”,祝辞为“牧群繁息”之意。上驷院的官员以及各牧马厂的官员均在马神室参加马祭。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规定,萨满要参加马祭“叩头”、“致祭”。

拜天与郊天并重。

清王朝定鼎燕京后,在保持堂子拜天的前提下,承袭朱明王朝所有祭天盛殿——祈谷(亦称祈年)、雩祀、冬至郊天。乾隆时期,对天坛中的祈年殿、皇乾殿、皇穹宇、圜丘坛先后进行改建、扩建。清朝统治者把祭堂子作为维系本民族的手段,把承袭汉民族传统的祭天仪式,作为巩固在中原地区统治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