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立储-大清王朝

时间:2025-01-05 03:59:02

秘密立储

秘密立储,是清王朝在摆脱推举制之后所形成的立储制度,同汉唐以来公开立储的做法迥然不同。

康熙对太子的两立、两废。

在汉族立储制度的影响下,康熙十四年(1676年初)十二月,康熙帝立皇后赫舍里氏之子胤礽为皇太子,太子时年两岁。胤礽“六岁就傅,令张英、李光地为之师,又命大学士熊赐履授以性理诸书。二十五年,上召江宁巡抚汤赋”,“辅导太子”。“太子通满、汉文字,熟骑射”,按照满洲贵族的观点,胤礽并非平庸之辈。在康熙三征噶尔丹期间,均由太子留守京师,处理国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在陪康熙行猎时被废,康熙为此所颁布的长谕中指责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专擅威权、鸩聚党羽,窥伺朕躬”、“邀截外藩人贡之人”、“十八阿哥(康熙第十八子胤祈)患病,众皆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虑,伊系亲兄,毫无友爱之心”、“恣取国帑,干预政事”以及“欲为索额图复仇”等等。

康熙对胤礽的不满,在十八年前第一次亲征噶尔丹(康熙二十九年)期间,即已公开化。康熙在出征后,因受暑热病倒军前,“驻骅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召太子及皇三子胤祉至行宫”,康熙因“太子侍疾无忧色”,“以胤礽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心甚不怿,令即先回京师”。四年后(康熙三十三年),因制定太子祭奉先殿仪注⑥而将礼部尚书沙穆哈革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期间,又因听到“太子暱比匪人”的传言,“录太子左右用事者置于法”,将膳房人花喇、茶房人雅头、哈哈珠子(侍卫)德住处死。太子失宠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秘密立储-大清王朝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1698年),胤礽在被废黜半年之后,第二次被册立为太子。

胤礽被废不久,“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康熙第八子)后必大贵”以及“张明德于皇太子未废之前谋欲行刺”即被揭露。未几,胤祉告发皇长子胤禔对胤礽“咒诅”、“用术镇厌”(康熙四十七年十月)。而胤禩党羽在康熙所召开的立储会议上(四十七年十一月)的大肆活动,愈发使康熙感到储位虚悬所酿成的危机,于是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胤礽在被废复立为太子三年半后,第二次被废。康熙为此召诸皇子谕道:“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故将胤礽仍行废黜禁锢”。又曰:“胤礽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估恶不估,是以灰心,毫无可望”。“嗣后众等各当倾心向主,共享太平,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应当释放者,朕即诛之”。 ;

胤礽第二次被废的主要原因,即“与恶劣小人结党”。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底,就曾以“国家大臣为皇太子而援结朋党”的罪名而将都统鄂缮、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等捉拿。翌年四月,又以步军统领托合齐“结党会饮,”公开降旨斥责胤礽:“此事俱因胤禔所致,胤礽行事,天下之人无分贵贱,莫不尽知”,“惟其行事不仁不孝,难于掩盖,徒以语言货财买嘱此等贪浊谄媚之人,潜通信息”。

不立太子。

秘密立储-大清王朝

康熙自第二次废太子胤礽后,即不再立太子。只要册立皇太子就要有“附皇太子者”,“逢迎结党”,高度集中的皇权已经不能允许储权的存在;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1714年),胤禩因谋为皇太子受到康熙的申斥,责其“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觅人谋杀二阿哥(指废太子胤礽)”,“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密行险奸,谓朕年已老迈,岁月无多,及至不讳,伊曾为人所保”。“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朕恐日后必有行同狗彘之阿哥仰赖其恩,为之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禊者”,“特谕尔等众阿哥,俱当念朕慈恩,遵朕之旨”。“胤禩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党羽亦皆如此。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实百倍于二阿哥也。”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被禁锢在成安官的胤礽得悉策妄阿拉布坦在西陲构兵,用矾水写信托御医贺孟頫带给公普奇,嘱普奇在皇帝面前保举废太子为西征大将军。事发贺孟頫被处死,普奇亦遭拘禁。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初,翰林院检讨朱天保等奏请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其疏言“皇太子虽以疾废,然其过失良由习于骄抗,左右小人诱导之故。若遣硕儒名臣如赵申乔等羽翼之,将左右佞幸尽皆罢斥,则其潜德日彰”,“储位重大,未可移置如棋,恐有藩臣傍为觊觎,则天家骨肉之祸有不可胜言者”。朱天保因此被处死,其父朱都纳以及朱都纳之婿常赍等皆受到株连。

康熙在第二次废太子后,身体每况愈下,“心神恍惚,身体虚惫”,“怔忡健忘”,“神不守舍,心失怡养,目不辨远近,耳不分是非”,“每一举发,愈觉迷晕”,“动转非人扶掖步履难行”,及至右手麻痹“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即使身体如此,康熙仍坚持“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绝口不提立储。

康熙五十七年一月,大学士、九卿为立储事联名俱奏,请尽快立皇太子,“即可命皇太子在皇上左右,禀承皇上指示,赞襄办理,候圣躬大安,再亲几务”。康熙却以“前胤礽为皇太子时,一切礼仪皆索额图所定,服用仪仗等物逾越礼制,竟与朕相等,致二阿哥心性改移,行事悖乱”,“今于未立皇太子之前,当预将礼仪议定”。该月二十九日,大学士、九卿将皇太子仪仗冠服、一切应用之物及礼仪定议具奏,并得到康熙的批准,该年三月,当九卿等再次吁请立皇太子时,康熙又以皇太后之丧未满百日、举国服丧为辞,加以推脱。

秘密立储-大清王朝

康熙六十年(1721年)三月,御史陶彝等十二人联名疏请“早定储位”。康熙怀疑系大学士王挟幕后指使,怒责王拨“欲放二阿哥出,伊等借此邀荣”,“二阿哥两次册立为皇太子,教训数十年不能成就,朕为宗社及朕身计,故严行禁锢”。且斥责“王挟以伊祖王锡爵请明神宗立泰昌(即明光宗)为太子,泰昌在位未及两月而亡,致天启即位(即明熹宗),魏忠贤擅权,天下大乱,而明遂亡”。“王锡爵已灭明朝,王挟以朕为神宗,意欲动摇清朝”。陶彝等十二位御史及王披之子王奕清均发往西陲军台效力。终康熙之朝,再无一人敢提及立储之事。

秘密立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康熙第四子胤禛在步军统领隆科多(佟国维之子)的支持下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元雍正。长达十年储位悬空,诱发康熙诸子——第八子胤禩、第九子胤禵、第十四子胤禵对储空的觊觎,因而雍正即位以后,就被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所困扰,雍正帝对胤禩、胤禟、胤禵的幽禁,为雍正初政蒙上了骨肉相残的阴云。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帝定秘密立储之制,把所选定的皇储——第四子弘历的名字亲笔写好放在密封的锦匣之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秘密立储既避免公开立储所造成的储权对皇权的威胁,又避免不立太子所造成的储位之争及骨肉相残。从雍正创立秘密立储,直到咸丰即位之前,清朝廷在皇位继承上均沿用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