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与小白菜-大清王朝

时间:2025-01-05 03:08:08

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最终惊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两宫太后,被列为“清代四大奇案”。

自古红颜多薄命

杨乃武与小白菜-大清王朝

同治年间,余杭有个卖豆腐的人叫葛品连,他早年丧父,母亲勤劳朴实又嫁给一个叫喻敬添的人。葛品连虽然相貌一般,毫无才学,家境也不是很宽裕,但他的妻子毕氏却长得十分俏丽,肌肤晶莹,体态轻盈,丰姿绰约,人们常称她为“小白菜”。小白菜与丈夫葛品连没有感情,两人貌合神离,而小白菜又如此美丽,不免引起乡邻男子的垂涎。县令刘锡彤之子就一心想得到小白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天小白菜独自回家,他便尾随其后,暗中示意衙役将其捆住,紧接着将小白菜强暴。此后,他又经常来找小白菜,迫于其父的权势,小白菜不得不从,久而久之两人便私通成奸。

美满爱情突逢变故

杨乃武系同治年间举人,甚有文采。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白菜与杨乃武相识,两人一见钟情,随后感情迅速加深。此时杨乃武已有妻室,有意纳小白菜为妾。正值杨乃武秋试告捷,两人商量着共结连理。然而,刘锡彤之子怎么会善罢甘休,他想将小白菜据为己有,男人的占有欲使他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置杨乃武于死地。就在这个时候,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突然暴毙而亡,人们纷纷议论是因为小白菜有了外遇,谋害亲夫;还有人说葛品连因为不堪忍受小白菜的虐待,吞食鸦片而死。就在乡民们众说纷纭的时候,刘锡彤之子以重金贿赂葛品连的母亲,让她控告杨乃武与小白菜合伙谋杀,用砒霜毒死了自己的儿子。

杨乃武与小白菜-大清王朝

一个年轻力壮的人突然间发病死亡,尤其是他还有一个平日“多有外遇”的艳妻,虽然发病过程没有什么超出常规的地方,并且为多人所见,却仍然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猜疑。而偏偏天公不作美,十月初的南方气候仍然很热,葛品连的尸身发生了尸变,口鼻内有血水流出,这就进一步助长了流言的滋长,于是葛品连的母亲在盘问小白菜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以葛品连身死不明的理由,将小白菜告上公堂。

翁同龢像官官相护的冤案

县令刘锡彤带领门丁和仵作亲自验尸。此时尸身胖胀,已有发变情形,上身作淡青黑色,肚腹腋肢起有浮皮疹疱数个,按之即破,肉色紫红,由于口鼻内有血水流入眼耳,仵作以为是七窍流血,加上十指、十趾甲发灰,仵作竟也没有按照规定用皂角水擦拭验毒的银针,就报称是中砒霜之毒而死。紧接着,县令刘锡彤逼问小白菜毒从何来?在告知不知情后,他便施用严刑逼供。小白菜禁不住酷刑加身,只得供认与杨乃武通奸,是杨乃武交给自己砒霜毒死丈夫。不过,要逼供杨乃武却不那么容易,因为他是新科举人,功名在身。因此,刘锡彤先废去杨乃武举人身份,再严刑逼供,屈打成招之后,又追查毒药的来历。杨乃武供出毒药是他以老鼠药为名,在钱宝生的爱仁堂药铺买的。刘锡彤于是又找到钱宝生串供,最后,终于将杨乃武与小白菜拟定凌迟斩决。

经过杭州府审讯之后,又层层上报,杨乃武与小白菜因为已经供认,不能翻案,于是各自画押。由于上下串通,办事马虎,以及官官相护的惯性思维,虽然杨乃武一案漏洞颇多,却直到巡抚一级都全无异议。但杨乃武不服,自己作了一份亲供,让他的姐姐去告状。状书上呈到都察院,恰逢翁同负责此案,在仔细审阅了杨乃武一案的材料后,他很快发现了三处疑点。而这三处疑点正好和杨乃武姐姐控词的三处疑点相符,更增加了他对此案的怀疑。为了查明真相,翁同龢访问了部分熟悉刑律的人士以及在京的余杭籍官员,一致认为此案有疑。同时,在京的浙江籍官员也联名呼吁请朝廷重审杨乃武一案。在此情况下,慈禧太后下令刑部对此案进行重审。

其实,葛品连是身患顽疾抱病而死的。他虽然从发病到死亡仅仅三天时间,但是他的病情早已暴露出来。葛品连向来就有“流火风症”,即早有病根。

杨乃武与小白菜-大清王朝

在后来刑部定案的奏折上清楚地写着:葛品连死前三天,浑身发寒热、膝上红肿、双腿无力,而他又不肯休息,坚持连续做工,导致病情恶化。

后来,他又在大街上吃了粉团,加重了病情,使得身体抵抗力已经很弱的他在大街上呕吐不止,面色发青。回到家中,葛品连即卧床发抖,又不停地呕吐,直至口吐白沫,咽喉起痰,不能开口,最后抢救无效而亡。他发病的许多时候,都是有村民目睹的,而且葛品连的病情由轻到重,整个发展过程没有特别突兀、急转直下的阶段,后医生诊断为痧症,也是很有道理的。

冤案终于昭雪

翁同对杨乃武一案投入巨大关注,他帮助所有犯人证人提京审讯、对葛品连墓开棺验尸,结果表明葛品连并未中毒,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系冤案。慈禧太后谕令刑部彻底调查审办不力的原审各官,将刘锡彤、杨昌瑞等人给予革职、充军的处分。杨乃武与小白菜无罪释放后,杨乃武由于足骨受伤,行走不便,以致家境困窘,只好以卖书画为生;而小白菜则出家为尼,不问世事。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能够翻案,全靠翁同龢的大力帮助,再加上公元1875年正是两宫太后二度垂帘听政不久,慈禧深知王公大臣对自己选立光绪帝、再度垂帘并不满意,正在急于树立威信,所以对杨乃武一案的审理也异常关注,希望人们相信她的魄力。而为杨乃武一案出力甚多的翁同龢此时正是“帝眷甚隆”的时候,因此自然比他人的干涉更为有力。杨乃武一案虽然蹉跎久日,却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昭雪时机,从这一点上来说,也实在算得上是“奇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