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乾隆宠爱的和珅
和珅是乾隆朝第一权臣,结党营私、弄权害政、吏治败坏、贪污纳贿,权柄在手达二十多年。
前尘往事,生死轮回
和珅之所以能骄横跋扈,自然是深受乾隆帝的宠信所致。但是,乾隆帝不是昏庸的君主,他治国安邦,刚毅老练,能对和珅的劣迹毫无观察吗?乾隆帝长期宠信和珅的奥秘究竟何在?原来,乾隆帝在20岁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进宫,发现父皇雍正的一个妃子正对镜理妆,容色娇媚,秀丽无双,十分美丽。他不觉动心,于是悄悄走到她的身后,用双手蒙住她的眼睛。妃子吃了一惊,以为是同伴开玩笑,随手拿起梳子向后扔去,正好打中乾隆的额头,留下一道齿痕。随后这件事情被母后发觉,怀疑这个美艳的女子是故意来加害太子的,便赐此女自尽。乾隆帝知道后,不敢为她说情,却歉疚在心,又愧又悲,内心十分后悔。他用手指在妃子颈上按上印记,默默许诺道:“是我害了你,如果你泉下有知,等二十年后,再来与我相聚”。此后,乾隆心中常常想起这位美人,而且每次都感到深为惋惜。
乾隆中期,有一天,他到圆明园中闲逛,发现随从中一个唇红齿白的美貌少年似曾相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回宫后,乾隆忽然想到,这个少年与二十年前屈死的妃子极为相似,于是立刻命人密召少年入宫。经过反复端详,不但面貌相似,这个少年的颈上也有个痣,宛如手指的印记。乾隆信奉佛教,相信“生死轮回”,他认定此少年就是那个妃子投胎转世,因而对其倍加怜爱。经过询问,知道此人名叫和珅,出身于满洲正红旗,还是个官学生,颇通文墨,因此,乾隆立即把和珅提升为宫中总管。和珅骤升要职,自然十分感谢,侍奉乾隆格外尽心。乾隆帝常令他跟在身边,有问必答,句句称旨,令乾隆十分满意。和珅日受宠任,乾隆帝似乎日夜都少他不得,爱怜之深甚至比汉哀帝对男宠董贤都甚。乾隆帝似乎感到,对和珅宠爱一份,就能减轻一份对那个妃子的负罪感。在和珅身上多施恩惠,就等于是对妃子的报答。乾隆帝待和珅超过了一般的妃子,无论到哪里去,总要把和珅带在身边,有时晚上还让他在御书房陪寝。正是有了这种异常的亲密关系,和珅才平步青云。
儿女亲家
当然和珅受到乾隆帝的宠信决不仅仅是其仪表貌似那位妃子,而是由于他最能体察“圣意”、顺从“圣意”,事事让乾隆这位好大喜功、喜夸、性喜奢靡、浪费无度的皇帝感到满意。和珅之所以能够永久占住乾隆的心,全靠“伺意”两个字,也就是“先意承志”。乾隆喜欢什么,和珅先就猜到,赶快准备;乾隆决心要做什么,和珅也立刻遵办,办得至少在表面上妥贴。不应该做的事,只要乾隆想做,和珅决不反对。因此,乾隆特别喜欢和珅,认为凡事让和珅处理,他就满意,即使有人弹劾和珅,他也充耳不闻。和珅从一名侍卫,升至户部侍郎,军机大臣,直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他的弟弟和琳也沾了他的光,飞黄腾达,当上了兵部尚书。后来,乾隆帝还把自己的第十和珅像个女儿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和珅与乾隆成了儿女亲家。在外人眼中,和珅一家与乾隆皇帝简直就是一家人,谁敢对和珅说半个不字!
和珅的末路
和珅恃权自横,贪得无厌。凡是呈献的贡品,上品必先入和珅家,次者才送进宫里。和珅喜欢的东西,可以直接从皇库中拿出,而不经谕批。在蓟州,和珅还建造了坟茔,茔中竖立享殿、开隧道,人们称之为“和陵”。面对和珅的独断专权,朝臣们都争相趋炎附势,巴结和珅,朝中大臣亦多是和珅的党羽。和珅势盛一时,连他的家奴为非作歹也无人敢管。
直到乾隆晚年,和珅一直受宠不衰。乾隆六十年,乾隆帝要禅位给太子,自己称太上皇,和珅大为吃惊,怕太子登基后自己要遭殃,便极力劝阻。以前,和珅怎么说,乾隆便怎么行,但这次却坚决不从。乾隆帝对他说:“我这次决心已定,不用再多说了。我和你有缘分,所以能这么长久相处。如果换别人的话,恐怕就不许你这样了,以后你检点一些为好”。这话明摆着,他对和珅贪赃枉法、弄权害政的所作所为不是不知道,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况且和珅并未威胁他帝位的安全。
和珅见乾隆主意已定,于是也只好赞同。在立储君的前一天,和珅因为早知此事,便派人呈给嘉庆帝一柄玉如意,表示自己拥戴有功,这种邀宠的做法令嘉庆十分反感。等到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训政,和珅专权更加恣意妄为,以至嘉庆有事奏报,也必须经过和珅代为转达。和珅还推荐自己的老师吴省兰替嘉庆帝抄录诗稿,以窥探嘉庆帝对自己的看法。嘉庆知道和珅的用意,吟咏间不显锋芒,和珅便很心安理得。凡此种种,使嘉庆帝对和珅怨恨在心,只是碍于太上皇的面子,隐忍不发。
和珅跌到,嘉庆吃饱
四年以后,乾隆帝以88岁高龄寿终正寝。他的儿子嘉庆帝立即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将其逮捕入狱,并令其自尽。和珅家被抄,金银财宝数额之巨,令朝野上下大为吃惊。其中的珍珠宝石不计其数,金银数百万两,当铺钱庄数十处,房屋上千间,良田上千顷,大车几十辆……从和珅家抄出的家产总值八亿多两,而清政府一年收入才七千万两。这就是说,和珅的全部积蓄,相当于全国二十年收入的一半还多。由此可见,和珅确实是个巨贪。后人对此大加渲染,民间有谚语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