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密立储君制-大清王朝

时间:2023-04-22 14:29:09关键词:雍正,储君,大清王朝

雍正密立储君制

秘密立储制度的出现与其说是雍正政治才能的体现,还不如说是康熙朝储位斗争的必然产物。

没有储君的混乱

雍正密立储君制-大清王朝

雍正皇帝以前的清代,没有固定的立储制度,所以皇位继承三代都很混乱。

雍正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没有指定继承人,死后皇太极与多尔衮长年争权,给后世史家留下一个个疑案;清太宗皇太极还未立储就暴亡,皇弟多尔衮、皇长子豪格等大有剑拔弩张之势,最后结果太宗第九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因为他年仅六岁,不能亲政,仍由宗室辅政,以此消弭可能发生的内战;顺治帝24岁病死,没有来得及建立继承制度,临终在母后的参与下,决定以第三子玄烨为嗣君,理由是他出过天花,不致于因为这个令人恐惧的病症而短寿。

顺治、康熙的生母都不是皇后,他们皆为庶出。这表明清代立储,没有嫡庶,更没有嫡长的慨念,其原则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所以有很大的偶然性,令后世无法遵循,容易出乱子。

雍正密立储君制-大清王朝

太子问题曾使康熙朝政治一度陷入危机。康熙皇帝两次废立太子。将立储作为国家大事,这是康熙的主观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又迫使他急于立储。

叛乱的三藩气焰甚为嚣张,占领长江以南及四川大部分地区,吴三桂又打出反满复汉的旗号,引起人心的骚动。康熙采取军事和政治对策,立皇太子,表示清朝按部就班地搞政治建议,以稳定人心,用他的话说是“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派皇子领兵打仗,参加各种祭祀,联络官员,了解民情,这种办法锻炼了皇子,但是有些皇子产生权势欲,以致觊觎太子地位,所以产生皇子结党谋位的严重斗争。康熙的立太子虽在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从总体讲是失败的政治举措,是一项败政。

储位斗争的危害

储位斗争扰乱了康熙朝政,使清朝陷入政治危机中。这个斗争前后持续四十余年,斗争以结党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使宗室王公、外戚、满汉大臣、一部分中小官僚和士人卷入其中,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广泛,一些集团垮台了,一些人遭到清洗,以至丧失生命。

党争令人无所适从,造成政治上的混乱,党争者需要经费,与赃官勾结,对人民敲诈勒索,贪污盗窃,大做买卖,巧取豪夺,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康熙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储位斗争削弱了清朝的力量,大大影响了皇帝的权威,降低了行政效率,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

雍正密立储君制-大清王朝

雍正吃一堑,长一智

雍正是从储位斗争中过来的人,深知其害,自身成了当权者后更加体会到它对皇权的危害,对稳定政局的妨碍作用。他从祖先的作法中,认识到储制不立有问题,照搬嫡长制也不行,于是提出秘密立储的方法。

雍正元年八月,他在大内乾清官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把事前书写好的关于储君的谕旨,密封好放置在宫内正中顺治皇帝亲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规定等皇帝晏驾,打开逾旨,由被指定的嗣君即位。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它具有立储的作用,而克服公开储君可能出现的弊病。秘密立储,尽管连储君本人在内群臣都不知道是谁,但国本已经确定,人心有归系,国家有新君,不会发生动乱,这同公开立太子的作用没有两样。

密立的太子,因为没有举行正式的仪式,也不知道是谁,皇帝如果发现他不合适,随时改换,遇到的阻力会小得多,影响也小;这样对太子的选择性强,又没有嫡庶的限制,含有选贤的成分,比嫡长制好,也比明立太子好。秘密立储,不会发生储君与皇帝的冲突,诸皇子不知储位属谁,也无攻击目标,不会产生皇子与储君竞争的现象,同时仍可令皇子、皇储从政,不失满洲的传统。

雍正就以这种方法,预定乾隆为储君,及至崩逝,乾隆遵照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的密诏即位,没有发生任何继承问题。雍正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秘密立储方法,并且传诸后世,乾隆、嘉庆、道光相继采用这个办法立储,咸丰只有一个儿子无需预立储君,同治、光绪无子,更无这个必要!清代由储制不立,经过实行嫡长制的失败,到确定秘密立储制度,使嗣位制度完善了,它的出现与其说是雍正政治才能的体现,还不如说是康熙朝储位斗争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