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即位
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斗争尖锐,最后却立福临为帝,实际是多尔衮的胜利。
关于皇位的争斗
争斗最激烈的是在睿亲王多尔衮(太宗之弟)和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叔侄之间展开的。
崇德八年八月十日,把皇太极的遗体装殓后,暂时安放在崇政殿内。随后皇太极生前亲自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将领拥戴豪格(即正蓝旗主旗贝勒)即位。图尔格、索尼、图赖、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六人到豪格家中,私相计议,立誓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
豪格欣然同意,派人四处活动,遣何洛会、杨善往告郑亲王济尔哈朗说:“两旗大臣已定立我为君,尚须商议”。济尔哈朗也表示愿意拥立豪格为帝。
就在豪格为继承皇位积极活动的时候,多尔衮也在秘密准备夺取皇位,两白旗都主张拥立多尔衮,他的同母兄弟武英郡王阿济格、豫王多铎跪劝多尔衮,当即大位,并说:“汝不即位,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多尔衮确实把两黄旗视为夺位的最大障碍,但对两黄旗中少数几人要立豪格,有些人要立自己为君的说法,不敢轻易相信。
十三日多尔衮亲自到三富庙,单独召见两黄旗的代表人物索尼商议,索尼说:“先帝有皇子在,即位者必从皇子中选出,不能立他人”。
他看到索尼的态度十分肯定坚决,已经意识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必须认真对待。
会议背后的剑拔弩张
十四日,在停放皇太极棺木的崇致殿召开诸王大臣议立嗣君会议,会场内外气氛非常紧张。当天凌晨,两黄旗大臣会盟于大清门,令两旗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宫殿,随时准备战斗。而且对两白旗的行动严加戒备。会议开始,索尼、鳌拜首先发言,要求“立皇子”。这时,足智多谋的多尔衮以“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旧制为由,命令大臣们退出会议,只召开诸王会议,索尼等人无奈,只好暂退。会场的形势骤然发生了变化,对多尔衮十分有利,因为阿济格、多铎皆能参加此会,成为他的代言人和支持者,而拥立豪格的势力却大大削弱了。
诸王会议上,礼亲王代善第一个发言,他说:“豪格是先帝长子,理当承大统”。接着郑亲王济尔哈朗亦表示赞同。由于两位年长的亲王率先倡言,对会议有很大影响,形势有利于豪格。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豪格却做了一件蠢事,他对眼前的有利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想效法先王以谦让提高自己的身价,因此他说:“我福小德薄,难当重任”。于是请辞退去。这样,会议陷入僵局。豪格看无人出来坚持恳请嗣位,感到形势不妙,便指使两黄旗大臣举行武荐,于是两黄旗将领佩剑而前,说:“我们受先帝皇恩,如果不立先帝之子为君,我们宁可一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因此,诸王会议围绕是否立豪格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这时阿济格、多铎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不敢贸然接受。这时原先主张立豪格为君的代善、济尔哈朗的态度也有些动摇,当多铎提出多尔衮若不允,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立刻表示:“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便起身离开会场。
此时,多尔衮分析了形势,虽然在会场内他占优势,但是在会场外两黄旗将领剑拔弩张,如果处理不当,就要发生火拼。他为了摆脱困境,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便对诸王说:“豪格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应第九子,即福临)。但其年岁尚幼,吾与右真王(即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个方案,一则利用豪格的谦词,否定了立豪格为帝;二则提出立六岁的福临为帝,以满足两黄旗大臣欲立皇子的要求;三则让济尔哈朗与己共同辅政是为了削弱豪格的支持力量;四则表明自己无嗣君之意,从而提高他在诸王贝勒大臣中的声望;五则福临年幼,便于控制弄权。多尔衮的意见为多数人赞同被通过,立福临为帝,一场继统危机暂时宣告结束了。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对多尔衮最有利,既打击了政敌,又获得了实权。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正式即位;第二年改元顺治,由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