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因-大清天子

时间:2023-04-22 11:29:08关键词:皇太极,死因,大清王朝

皇太极死因

对于皇太极的死因,《清史稿》的记载非常简单:“是夕,亥时,无疾崩”。真正引起皇太极暴卒的原因,史书甚少涉及,但如果对史料进行精心的梳理,可以发现,皇太极实际死于情殇,他一生惟独钟情宸妃,最终因哀恸宸妃而死。

皇太极皇太极,清朝的开国皇帝,满洲酋长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继后金汗位,继承其父遗志,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统一了整个东北,继承了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全部版图,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后金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为“崇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祟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像平常一样,忙碌了一整天。在一天中的活动中,并未显现出任何不祥之兆。晚上亥时,皇太极却“暴逝”于沈阳清宁宫御榻之上。

皇太极死因-大清天子

对于皇太极的死因,《清史稿》的记载非常简单:“八月丙寅,贝子罗有罪论辟,免死,幽之。戊辰,以宗室巩阿岱为吏部承政,郎球为礼部承政,星讷为工部承政。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从史料记载观之,皇太极当晚还在崇政殿办公,两个小时以后就无缘无故死在清宁宫,因为事出突然,就给了后人想象发挥的余地,在野史中多有猜测为多尔衮谋杀,这和之后庄妃下嫁多尔衮之谜联系起来,被描画的绘声绘色。而真正引起皇太极暴卒的原因,史书甚少涉及。但如果对史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可以发现,皇太极实际死于情殇,他一生惟独钟情宸妃,最终因哀恸宸妃而死。

皇太极先后纳一后五妃,其中蒙古科尔沁赠福亲王莽古思家中就有三人。莽古思之女,名哲哲,十五岁时(明万历四十二年)嫁与皇太极,封孝端文皇后。天命十年(1625)后金迁都沈阳不久,莽古思之孙女,寨桑之女本布泰,也嫁给了皇太极,年仅十三,封孝庄文皇后,即福临(顺治)之母。而后,塞桑之子吴克善又把其妹,即孝庄之姐海兰珠送给皇太极为妃,《清实录》记载:“上偕诸福金迎至,设大宴纳之”。天聪八年(1634)十月封宸妃居关雎宫。宸妃进宫时已二十六岁,小于皇太极十七岁,比妹妹庄妃晚进宫九年,据说由于其知书、文静、美丽、睿智而深受皇太极的宠爱。

皇太极死因-大清天子

崇德元年(1636),太宗即位时,宸妃的地位正式得到法律的确认,册封为“东宫大福晋”,位居四妃之首,仅次于中宫皇后,太宗赐其所为“关雎宫”,原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句。这本是爱情诗,取其义,则包含着太宗对她的爱怜至深。崇德二年(1637)七月,宸妃诞下一子,排行第八。皇太极破例召集群臣聚于大政殿,举行盛大庆典活动,旨次颁发大赦令。由他签署的告国中文告称:“今蒙上天的特别关怀,关雎宫宸妃诞育皇嗣”,特发此大赦令,使国人都得到应有的恩惠。他把这个刚来到人世间的婴儿称为“皇嗣”,即等于宣布:他就是皇太子,朕的皇位继承人。朝鲜国王李综很敏感,马上给太宗上贺表,直称此婴为皇太子,并送上丰厚的贺礼。

不幸的是,这个未来的嗣皇帝还不足一岁就染上了可怕的“天花”,于崇德三年(1638)正月夭折。宸妃无法承受精神的创伤,精神抑郁,情志不舒,体质明显衰弱。

此时,皇太极屡屡向内地进攻,几经失败后认识到要得山海关必先得关外四城。于是在崇德六年(1641)命多尔衮、豪格分兵还守盛京,亲自督军围攻锦州。在明洪承畴率十三万援军奔驰而来的九月,紧张的松山战役之中,骤闻宸妃得疾,皇太极五内俱焚,留杜度、阿巴泰等围锦州;多铎、阿达礼等围松山;自己于九月十二日带着护从佯作军兵移动,急匆匆奔回盛京(今沈阳)。

十日从锦州前线出发,十三日遭遇大风雪,但是泥泞的道路,阻不住皇太极似箭的归心。十六日右真王率百余骑来迎,皇太极详细讯问宸妃病情,听说稍愈,这才稍放宽心。十七日傍晚东渡辽河,距沈只九十里。王先谦在《东华录》记载这时情形写道:是夜一鼓,盛京来的使臣到,详细奏承宸妃病重。皇太极立即起营拔寨,先遣大学士希福、刚林、梅勒章冷僧机、启心郎索尼等,询问病势。希福等在五更到达盛京时,宸妃已经薨逝,年仅三十三岁。冷僧机、索尼驰行途遇皇太极将此事奏报。皇太极恸哭。卯时抵达盛京,入关雎宫,至宸纪柩前恸哭之。此处二次连用“恸哭”可见其心急情哀。宸妃之死对皇太极在感情上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自此以后,皇太极便完全沉浸在伤恸之中了。据《东华录》载:“上居御幄,不饮食者六日,朝夕悲痛。是日午时,忽昏迷,言语无绪(序)”。诸王公大臣惊问:“上何故?”皇太极答:“朕不知也”。事实上,皇太极自知是由于哀恸过度才造成的暂时昏迷。虽然皇太极自知“伤悼太过”,但仍不能自已,自十八日午前四时到盛京,六时入关雎宫哭宸妃,至二十三日正午已是六日不进饮食,哀伤过度而昏迷。皇太极宫中福晋众多,惟宸妃使他哀恸于衷。其时中宫孝端文皇后四十三岁,永福宫庄妃(孝庄文皇后)只二十九岁,此外尚有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许多年轻的嫔妃,无论宸妃生前或死后,都没有转移皇太极对宸妃的钟情。

皇太极死因-大清天子

由于皇太极追思怀念宸妃,忧伤不已,诸王、大臣深恐其愁坏身体。九月二十九日为初祭,皇太极又率原送葬人员前去宸妃灵前行礼祭祀,宣读祭文,赞颂宸妃的美德;又命喇嘛僧道做道场,为宸妃超度灵魂。皇太极表示要节哀,实际上他又做不到,仍然日夜追悼不已。据《东华录》记载,诸王贝勒奏请皇太极出外行猎,消解郁闷的心情,然而行猎回来,路经宸妃殡所,他又到灵前痛哭一场。皇太极十月二十七日冒雪吊祭宸妃墓前,追封宸妃为“敏惠恭和元妃”,对宸妃予以很高的封赠、赞誉。更可见皇太极忆念之深。此后常常去宸妃墓前哭祭。

经过松山大战,洪承畴被擒,清军进占锦州这些重大胜利,皇太极仍旧思念宸妃。长期哀痛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及至崇德八年(1643)八月八日“夜坐清宁宫南榻,无疾而卒”。享年五十二岁,葬于昭陵,谥号文皇帝。

皇太极此前据说患有“风眩”之症,自宸妃死后身体日衰,直至“无疾而卒”,可见致死的主要原因显然不是此前所有的“风眩”小症,而是“哀伤过度”。皇太极死后葬于昭陵,昭陵恰恰建于宸妃墓侧。如果在宸妃死前就已选定昭陵筑地,那么葬宸妃于昭陵西侧,乃出于常情。然而事实上昭陵建于宸妃死后二年,其地既不靠山也不傍水,不大符合帝王选择陵寝的要求。如果确在宸妃死后皇太极选定的,宁肯冒宿命的风水之禁忌,移山开河也要与宸妃相伴左右,这不能不说与皇太极对宸妃的爱恋之情大有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