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书院教育有什么特点
在明朝,书院是一种讲学自由的教育机构,但明初的书院发展却不甚理想,直到武宗正德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正德时期,新建书院一百五十三所。而在世宗嘉靖年间,新建书院多达六百五十七所。兴办书院和在书院主持讲学的有很多是博学之士,如著名学者王阳明就先后在白鹿洞等好几个书院讲学,另一位学者湛若水在广东、广西等地也建起多个书院。作为一种相对比较自由的教育机构,书院在明代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地方教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在 教学内容上同官学相比并没有多大区别,但在教学组织和考查学生的方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在教学内容上,书院教育的内容同最高学府国子监和各地官方学校一样,依然局限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某些史书。但在教学方式上,书院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尽管做法在不同书院中并不完全相同,而“会讲”是采用得较多的一种方式。所谓“会讲”,是指以聚会形式来组织的教学或讲学活动。包括作为书院日常教学方式的会讲,有着几种不同的形式:有的是由一些学者自行组织、定期举行学术聚会的会讲,有的是由家族定期举行的会讲。而会 讲的内容在不同的书院中也不尽相同。书院还通过有组织的定期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考核形式主要有“会文”和“会考”两种。会文是定期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文章写作,属于不太正规的考试;会考就是将书院的全部学生 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考试,是书院检测学生阶段学习成绩的一种方式,属于正规的考试。会文和会考的具体操作,在各个书院中也不完全相同。明朝书院教育时兴时衰,既与学术有关,也与政治有关。尤其是东林书院,将“两耳不闻窗外 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信条抛弃,代之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新信条,使学生充分关心社会现实问题,批评政治黑暗,抨击官场腐败,从而被称为带有政治色彩的“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