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修《本草纲目》
李时珍,字东璧,又字可观,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南)瓦硝坝人。出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逝世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是我国卓越的药物学家,也是当时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李时珍出身于世医家庭,父祖三代为医。祖父是一个走街串巷行医的“铃医”。父亲名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博通经史,以医为业,既具有丰富的诊病治病经验,又深通药学,曾充太医院吏目。著述有《四诊发明》八卷、《医学八脉注》、《人参传》二 卷、《蕲艾传》一卷,另有《痘疹证治》、《四言举要》等若干种。
李时珍幼受家庭影响,加之他自幼体弱多病,很早就对中医药学感兴趣,“好读医书”,常随父兄进山采药,懂得不少药草知识。但在科举盛行的明代,由举业成名而步入仕途才是正道,所以在父亲的督促下,李时珍自幼诵习儒家经典,学习制艺。嘉靖十年(1531),在父亲陪同下赴黄州府试,中秀才。后来,又曾三次赴武昌乡试,三次落选。拜理学名家顾日岩为师,发愤读书十年,同时钻研医学。嘉靖二十一年(1542),李时珍开始正式行医,致力于中医与中 药的研究。他一边潜心研究前人的医学著作,一边诊病辨证,积累经验,几年后,已俨然成一时名医。嘉靖三十年(1551),楚王府聘他为奉祠正,掌管良医所事,不久被推荐到朝廷,任太医院判。楚王府与太医院丰富的医学典籍与一 些秘而不传的药方,为李时珍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经过近十年的钻研与实践,李时珍感到作为一个医生,识药、用药是一个大问题。医生对药物不熟,那无异于视人命为儿戏。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三十五岁的李时珍开始编写《本草纲目》。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某些植物、动物、矿物可以用来防病治病,后来渐渐形成我国特有的“本草学”(即中药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或“玉石水土混同,诸虫鳞介不别”,或“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 ,或说是图非”。正因为前人的本草著作中“舛谬差伪遗漏不可枚数”,李时珍才决定撰写那本名垂不朽的《本草纲目》。
著述工作开始后不久,李时珍即辞去太医院的职务,得以全力“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穷搜博采,莫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
《本草纲目》取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7种)、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60种)、宋《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苏颂《本草图经》(载药730种)、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746种)等书中所记载的药物1518种,新增374种,总记载药物数达1892种,成为我国古代药学史上记载药物最多的一本书。此外,该书记载药方11096个,比前人增加4倍,并附有动植物插图1110幅,全书共分50卷,190多万字。
《本草纲目》在编纂体例上具有“振纲分目”、“纲目分明”的特点,分类法比较先进合理。全书分为16部,60类。传统本草学分类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上品主要包括无毒或毒性小的、属于滋养强壮之类的药物;中品有毒、无毒的都有,既可滋养强壮,又有攻治疾病的作用;下品药物一般有毒性,专门用来攻治疾病。这种以药物的作用、性质进行归纳的分类法比较原始、简略,容易混淆。另一个系统是按药物的自然属性来 分类,这从南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开始,此后本草学著作多采用这一分类法,但也有许多是将两种方法结合,即每一类药中再分三品。《本草纲目》依药自然属性进行分类,他把矿物药分水、火、土、金石4部,植物药分草、谷、 菜、果、木5部,动物药分虫、鳞、介、禽、兽、人6部,另有服器部。部下分类,类下分种,以部为纲,以类为目,“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博而不繁,详而有要”,使众多药物的排列有条而不紊。这种严密的纲目分类法,是中药 分类学上的一大进步。就生物学而言,这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先进的。
在药物的解说方面,《本草纲目》采取的方法是:每种药物标一个总名,作为这种药物的“纲”,下列各栏为“目”,包括“释名”(解释药物名称的来源及依据)、“集解”(说明产地、形态、采集方法等)、“修治”(药物炮炙方法)、“气味”(说明药物性质)、“主治”(阐述药物的功用)、“发明”(记述前人及自己施用该药的临床经验及对药理的探讨”,有些药物下面还设有“辨疑”与“正误”,以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舛误,最后是“附方”,且多系 作者亲自实践收集或以往医书不载的。作者一方面把药物与方剂紧密结合,提倡实用性;另一方面又依药组方,以病附方。因此,这本书开拓并厘定了我国古代药物学著作的标准体例和结构。《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而且 也是一部详明的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专著。该书记载植物1094种,对植物的品种、形态、气味及医疗功能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并附有精细的插图,为植物标本的采集、辨认以及分类、比较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该书记录动物性药 物445种,其分类完全符合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他对环境对动物的影响、动物的遗传与变异等方面的问题都有一些观察和记述。另外,这本书记载矿物276种,其中对许多金属或化合物的产地、形色、鉴别、采掘方法等都有详细记 述。《本草纲目》修成之后,李时珍想将它进献朝廷。就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十六岁的李时珍辞世,书没有来得及献上。“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 夫家有其书”。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本草纲目》首版金陵版面世之后,这部190万字的巨著先后被翻刻印刷多达50多个版次。在这本书的影响与启发之下,又出现了一大批本草学著作,如清人汪昂的《本草备要》,赵学敏的《本 草纲目拾遗》,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刘若金的《本草述》,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张璐的《本草逢源》。
《本草纲目》不仅在国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影响也很大。早在成书不久的公元1607年,这本书就传入日本,并被多次翻刻,供人们学习、研究,以至于很快出现了不同的研究学术派别。这本书也很早就传人琉球、朝鲜和越南。十八、十九世纪,《本草纲目》又开始受到欧洲人的注目,被译成英文、德文、拉丁文、法文、俄文等文字出版。
李时珍一生著作甚丰,除了《本草纲目》之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等。他不仅是一位药学家,也是一位医学家。在医学上,从基础理论到临床,他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他的《濒湖脉学》在晋人王叔和《脉经》24脉的基础上又新增述了3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27种,并对每一种脉象作了形象的描述,大大普及了脉学知识,提高了医学临床学的质量。直至近代,这本书仍被视为中医 学最重要的教科书。他的《奇经八脉考》揭示了奇经八脉病机辨证的基本情况及规律,从而使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成为系统、完整的独特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医学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五脏图论》、《命门考》、《命 门三焦客难》是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对中医脉象学上许多历来争议颇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中医脉象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濒湖医案》与《濒湖集简方》是方术医案专著,是他临床实践的成功的记录,也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医 案专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