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明朝前期,国家强盛统一,财力物力充足。明成祖朱棣为宣扬国威,以“天朝上国”之尊,招徕海外诸国前来朝贡,派遣宦官郑和组建庞大船队,远航亚非各国,乃有郑和下西洋之盛举。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或三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祖、父曾先后赴天方(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郑和自幼受家庭探险精神熏陶。洪武时被阉入宫。洪武十八年(1385),随军到北平,入燕王朱棣藩邸。“靖难之役”中从燕王起兵,出入战阵,多有战功,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始名郑和,后升为内官监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人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郑和体貌丰伟,机敏善辩,“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洪音虎步”,“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俦比”。郑和自小信奉伊斯兰教,入宫后又皈依佛教。永乐二年(1404)奉命出使日本,其杰出的外交才能已经崭露头角。
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二十八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30余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及红海沿岸。所谓西洋,初无严格界说,大体指今文莱以西之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明朝时以婆罗洲为中心,以西称“西洋”,以东称“东洋”。“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一自起也”。郑和所到之处,大多在婆罗洲以西,故俗称“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三次为前期,足迹遍历东南亚及南亚一带,西达印度半岛西南部之古里国,主要任务是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为明王朝树立“声威”,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更远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后四次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通过开辟新航路,使更多海外国家接踵而来,“宾服”于中国,从而为明王朝在亚非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联系。
七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分述如下。
第一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
第一次奉命出使在永乐三年(1405)六月。有宝船62艘,各长44.4丈,宽18丈,可容千余人,乃当时海上最大的远洋船只。船上满载瓷器、丝绸、麝香以及铁器、金银币等各色宝物,故称“宝船”。合其他类型船只如座船、战船、粮船、水船等共208艘。
六月,郑和及副使王景弘等率领船队自太仓刘家港出海南下,至福建五虎门(在闽江口)稍作停留,待秋季东北风起,再扬帆顺风驶入南海。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首达占城(今越南南部),以次遍历爪哇、旧港(今印尼旧港)、苏门答剌(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南浮利(今苏门答腊岛北部)、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等国。次年夏,西北信风起,船队顺风返航。永乐五年(1407)九月还朝。爪哇、满剌加、阿鲁、苏门答剌、小葛兰、古里等国使节随行来朝。
郑和每至一国,先宣读明帝诏书,行封赏赐,以扬威海外,促进友好关系。继则进行贸易,或以朝贡、赏赐形式进行交换,或以民间物物交换形式。亦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后耀兵异域,必先礼后兵,用兵后仍予宣诏、行封、给赐,……以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
△与爪哇西王的交涉——郑和使团至爪哇时,正值西王兴兵,并灭东王。郑和部卒经东王地,部卒被西王国人杀死170人。郑和方将兴师致讨,西王畏惧,遣使谢罪,并认赔黄金万两。
△爪哇的三宝垄与三宝庙——郑和使团于永乐四年(1406)六月三十日在爪哇中部三宝垄登陆。该地即以“三宝”名之。今三宝垄有三宝洞,洞有三宝庙,供奉郑和。至今每年六月三十日,居住爪哇的华侨扶老携幼,谒庙进香,以纪念郑和。
△访苏门答剌——明初,南洋群岛诸国中,以爪哇国最强。洪武末年,爪哇已吞并近邻三佛齐国,改称旧港,并进而将举兵吞苏门答剌国。郑和奉成祖命招徕苏门答剌,诏封其酋长为苏门答剌国王,赐以印诰,从此爪畦国不能不有所顾忌,收敛其霸占苏门答剌的野心。
△在古里国建碑庭——永乐五年(1407),郑和乘大舟宗,赍(jī基)诏敕,赐古里国王诰命银印,给赐升赏各头目品级冠带,并建碑庭,刻石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威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生擒海盗陈祖义——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逃至旧港,充为头目,聚众抄掠过往客人船只,成为海上交通大患。郑和船队至此,遣人招谕之。祖义等诈降,而阴谋袭击官军。郑和等觉察,调兵备战。陈祖义率众来劫,郑和迎战,大败祖义,杀其众5000余人,烧船10艘,获船7艘,生擒祖义等3人返京伏诛。清除了为害当地及海域安全的障碍,“海道由是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第二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
永乐五年(1407)冬,郑和等统领船队,往爪哇、古里(今印度柯泽柯德)、柯枝(今印度柯钦)、暹罗(今泰国)等国。各国国王以珍宝及珍禽异兽贡献。至永乐七年(1409)夏回朝。
△淳泥国王来华朝贡——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封淳泥国(今印度尼西亚之加里曼丹岛)王麻那惹加那乃为王。(1408),淳泥王率妃及子、弟妹、陪臣150余人来朝,献珍物。成祖隆重接待,赐宴奉天门。是年王死于会同馆(接待外宾宾馆)。成祖命以王礼葬于南京石子冈。明代以后,淳泥国王墓逐渐湮没,墓址竟不可考。直至1958年重新发现,石马、石羊、石虎、石文臣、石武将各一对,冲道碑刻都基本完整。
第三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
永乐七年(1409)九月,郑和等先后出使占城、爪哇、满刺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小呗喃(即小葛兰,今印度柯钦南)、柯枝、古里等国。至永乐九年(1411)六回京。不久,满刺加国王及古里、柯枝、苏门答剌、阿鲁(今苏门答腊岛北岸)、彭亨(今属马来西亚)、急兰丹(马来半岛东岸)、南巫里(即南滓利今苏门答腊岛西北端)、加异勒(今印度南端)、爪哇等国使节先后来华朝贡。
△占城国王盛情欢迎——据随行远航的费信《星槎胜览》记载,永乐七年十二月,占城国王骑大象率领臣民击鼓奏乐迎接郑和使团的盛况记载:“宝船到彼,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镯,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宝方带,如装塑金刚状。乘象、前后拥随番兵五百余,或执锋刃短枪,或舞皮牌,槌善鼓,吹椰笛壳筒。其部领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沫天恩,奏贡方物。”
△锡兰山王的废立——永乐七年(1409),郑和至锡兰山国,携金银供器、彩妆织锦乡宁丝宝,旖、香炉、灯烛等,布施佛寺。而锡兰山国王贪暴不睦邻,屡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郑和船队至,被诱至国中,强索金币,并发兵5万抢劫船队。郑和得悉,即拥众回船,路已阻断,郑和语其下说:“贼大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客军孤怯,不能有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密令人由他道至船,亲率步卒2000人由间道攻其王城,一举擒获其王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头目。即归,献俘于朝。廷臣请诛之,成祖施行宽大政策,赦之遣归。命礼部议择其地贤者立为王。“自是海外诸国,益服天子威德”。
△建立满刺加王国——明成祖原曾在满刺加封王,赐印信,然被暹罗抢走,受降于暹罗。第二次远航期间,暹罗王遣使谢罪,而满刺加国仍未得印信。永乐七年(1409),郑和受命敕封满刺加头目为王,赐以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遂名满刺加国,从此暹罗不敢侵扰。
永乐九年(1411),满刺加国王率妻子陪臣540余人来朝贡。明朝廷亦以盛礼款待。后又赐以海船,遣使送归其国。
△九洲山上采香——与满刺加国接壤处有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永乐七年(1409),郑和等官兵入山采香,获6株,其径八九尺,其长八九丈,黑花细纹,香味清远,人所罕见。
第四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
永乐十年(1412)十一月,郑和船队第四次通使西洋。其时,明朝泱泱大国的威德已远播东南亚及南亚沿海各国。自南洋群岛至南印度一带的海陆交通,均已畅通无阻。第四次远航船队自古里继续往西,越阿刺伯海,至波斯湾、红海,直至东非海滨,开通了中非航路。此次远航历访满刺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滓利、彭亨、急兰丹、加异勒、忽鲁谟斯、溜山(今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孙刺等国,最远到达赤道以南东非沿岸诸国,如麻林国,在今肯尼亚之马林迪一带,木骨都束在今索马里之摩加迪沙一带,如比刺(卜刺哇或不刺哇的别译)在今索马里的布拉瓦一带。其郊区至今有一极大的村庄取名“中国村”或“郑和屯”。郑和等于十三年(1415)至忽鲁谟斯后回国,忽鲁谟斯使节随行。分(90页)船队于十四年(1416)夏始返。溜山、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阿丹、剌撒诸国使节随行至京师。
永乐十三年(1415),麻林遣使来贡麒麟(长颈鹿)。显示了郑和使团首次出使东非国家已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明朝鼎盛时代在外交上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十四年(1416)四月,成祖特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以为纪念。
第五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
永乐十四年(1416)十二月至十七年(1419)七月,郑和率领船队第五次远航。此次远航除例行宣诏、封赏、贸易以外,亦为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淳利、卜刺畦、阿丹、苏门答剌、麻林、刺撤、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诸国及旧港宣慰使使臣返回各国。
△在柯枝国封山勒铭——永乐十五年(1417),封来京朝贡的柯枝国亦可里为国王,赐印诰,并封其国中之山为镇国山,给碑文而刻之以石。
△西南诸国献珍禽——此次出使期间,明王朝已决定迁都北京,需要各种珍禽异兽以充实内苑。于是忽鲁谟斯进献狮子、金钱豹、马匹,阿丹国进麒麟、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鹿、狮子,卜刺哇国进千里骆驼、驼鸟,爪哇国、古里国进縻里羔兽等。各国所进珍禽异兽象征了亚非各国与中国的真挚友谊。
△苏禄国王来华访问——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国王有三,东王、西王、峒王,其中以东王最尊。永乐十五年(1417),三王各率其妻子、头目来华朝贡。归国途中,东王病逝于山东德州。明成祖按王礼为其举行隆重葬礼,撰文立碑于墓道。留其妃从十余人守墓,三年,回国。明朝以来多次修护陵墓,表达了对菲律宾友好使者悼念之情。
第六次远航及大事纪要: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郑和等送忽鲁谟斯等十六国⑥使臣回国,对沿途所经国家又进行友好访问,是为第六次远航。行至苏门答剌后,诸副使即分头前往各国。各队所到国家多寡不一,返国时间亦不一致。郑和一行于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还京,副使杨敏率领的船队直至永乐二十三年(1425)才回国。
△在阿丹国采办珍宝——船队于苏门答剌分别行动,内官周某领驾宝船数只到阿丹。“王闻其至,即率大小头目至海滨迎接诏敕赏赐。至王府行礼,甚恭敬感伏。开读(诏书)毕,国王即谕其国人,但有珍宝,许令卖易。在彼买得重二钱许猫眼石、各色雅姑等异宝、大颗珍珠、珊瑚树高二尺者数株,又买得珊瑚枝五柜,金珀、蔷薇露、麒麟、花福鹿、金钱豹、驼鸟、白鸠之类而归”。
△与祖法儿国贸易——祖法儿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海岸,自古即为著名商埠,商贾云集,在马可波罗、托雷美、伊本白图泰等人著作中均有提及。“中国宝船到祖法儿,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交换芝丝、磁器等物”。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死,八月仁宗朱高炽即位,由于廷臣大多反对,下西洋几乎告终,仁宗即位后即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第七次远航经过及大事纪要:
宣宗朱瞻基即位,宣德五年(1430),郑和等又有第七次远航。“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未贡”,于是郑和、王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所历诸国为二十国,即:占城、爪哇、暹罗、旧港、哑噜、满刺加、苏门答剌、那姑儿、黎代、南淳利、溜山、榜葛刺、锡兰山、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忽鲁谟斯、阿丹、天方。第七次远航的专业人员有:官校、旗军(将士)、火长(掌管罗盘)、舵工(掌舵)、班碇手(掌锚)、通事(翻译)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舱、搭材匠(各色工匠)、水手(船工)及民梢(梢工)等,共27550人,乘宝船61艘,船名有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之类,又有数序一二等号,船型则有大八橹、二橹之类。
△刊立太仓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及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碑”——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郑和等从南京龙湾开船,二十一日到太仓刘家港(按:每次皆自刘家港出发),停留一月余修建天妃宫。六年春,宫成,郑和立石刻“通番事迹记”以为纪念。至二月始从刘家港出发,到达福建闽江口长乐港后,在此停留八、九月(按:每次在此停泊),既为修建南山寺天妃宫,并在此添招水手,修造船舶,也为等候风信开洋。十一月立石刻“天妃灵应记”以留纪念,然后扬帆远行。“通番事迹记”及“天妃灵应记”为后世留下了郑和下西洋的珍贵资料。此两“记”,与远航随行人员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费信所著《星槎胜览》、巩珍所著《西洋蕃国志》并为世人所珍视的第一手资料。
△在福建出航前铸造铜钟一口——第七次远航主要任务为遍访“诸番国远者”。远涉重洋,惊涛骇浪,路途多艰,将有过于以往,为祈保往返安全,郑和等又在福建铸铜钟一口。钟高84厘米,口径50厘米,重77公斤,钟面铸有铭文54字“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在天方国贸易珍宝——宣德五年(1430),郑和使团副使洪保分艨到古里国,适默伽国(麦加)有使者来,遂派通事等七人同往,来去一年。买到各色奇货异宝及麒麟、狮子、驼鸟等物,并画天堂(天方国之别称)图一幅,回京奏报。其国王亦采方物,遣使随七人进贡中国。
△在满刺加会齐分(94页)——宣德八年四月二十日到达满刺加,在此停留20多天,会聚分艨,等候南风,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按:满刺加为往来要道。郑和在其地建有排栅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内又立重栅小城,盖造仓库。去时在此分使通往各国,返则亦在此会齐,准备回国,实为一中间转运站。)
△各国使节来京朝贡——宣德八年(1433)八月,郑和使团刚由西洋诸国返回北京,各国使节皆随同而到,计有:苏门答剌、古里、柯枝、锡兰山、祖法儿、阿丹、甘巴里、忽鲁谟斯、加异勒、天方等国来贡麒麟、象、马等物。
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航海技术之高均属空前。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当时世界上航海事业的颠峰,而且对扫除海上交通障碍,畅通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亚非国家海上贸易,以及建立亚非国家间和平相处关系作出巨大贡献。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上友好交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政府问及人民间的友谊。郑和是我国、以至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在15世纪初期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