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辅政
刘基,浙江青田县人。明代开国元勋,朝廷重臣。他也是江南的豪俊名贤,有满腹韬略可寄以兴邦治国大业的奇才。与宋濂、章溢、叶琛等合称江南四大名儒。“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刘基自幼聪颖过人,博通经史,广览群书,精于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提刘基,认为他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当初,太祖占据金华,平定括苍,听说刘基与宋濂并名,曾重金招聘,而刘基未应。太祖部下的总制官孙炎,一再致书,执着邀请,刘基始出。刘基见朱元璋后条陈时务十八策,甚合太祖心意,筑集贤院款待刘基等,优礼、宠爱至厚。这时韩林儿建立政权,国号为宋。朱元璋拜韩林儿为宋王,奉行其正朔,又行君臣之礼。朝中文武在中书省设置宋王御座,行君臣四拜之礼,对宋王及其御座礼拜甚恭,独刘基不拜,认为韩林儿不过是个牧羊倌,尊奉他没有用!于是进见太祖,述说完成统一大业之策。刘基认为,张士诚自守长江下游,无长远之计,不足为虑;陈友谅奉徐寿辉为主,又把他谋害,还逼迫徐寿辉部下归顺他。刘基认为陈友谅建立汉国,名号不正。陈友谅地处大江上游,没有一天不觊觎朱元璋,从不放弃其吞并的野心,应当首先消灭之,一旦陈友谅被消灭,张士诚就势单力孤,可以乘胜一举平定长江下游,然后北向中原,统一大业就能顺利完成。这可以说是刘基第一次辅助朱元璋作出了完成统一大业的战略决策,它与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跟刘备纵谈天下大势,确定蜀汉联吴破曹,发展实力,逐步统一天下的战略决策,具有同等重大的意义。
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先逃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这又是个关键时刻,太祖意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太祖知其自有见地,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抓住关键时刻,表白己见,他以为凡言降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基说,陈友谅骄气横溢,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这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事。刘基说:“天道(指兵法规律)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点破形势,定议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这是刘基第二次辅助朱元璋制定平汉的战略决策。
在与陈友谅交战中,太祖用了刘基之谋,以逸待劳,连战连捷。先是陈友谅遣赵普胜攻太平,程允、汪炳大败赵普胜。获粮万余石。赵普胜又攻打青阳(今奏徽青阳县)、石埭(今安徽石埭县)等县,太祖大将张德胜与普胜战于栅江口,大胜赵普胜军。不久,徐达、俞通海、赵德胜等击赵普胜于栅江营,大胜,敌弃舟逃窜。获汉军巨舰艨艟无算,很快占据池州(今安徽铜陵市)。太祖大喜,升徐达为同知枢密事,其他诸将亦各有升赏。元至正十九年(1359)秋八月,遣徐达攻安庆,自无为(今安徽无为县)登陆,夜至浮山砦,击败赵普胜部将胡总管兵,追至潜山界,陈友谅急遣参政郭泰领兵追至沙河迎战,徐达再次大破汉军,斩杀郭泰,获辎重无算,军威大振,并乘胜攻占潜山(今安徽潜山县)。
太祖兴兵平汉之所以初战连连告捷,正是因为采取了刘基“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的战略决策所致。
太祖要重赏刘基,刘基以为王业初创,力辞不受。陈友谅不意连败,大怒,兴师攻安庆。太祖想亲征,问刘基以为如何,刘基力赞之。于是太祖将兵攻安庆,自旦及暮未能克捷,大将俞廷玉阵亡,诸将大患,士气稍挫。在此关键时刻,刘基请太祖悉主力直趋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捣陈友谅巢穴。时汉军精兵锐卒集于安庆,江州空虚,吴军悉西上直趋江州,出其不意,只得仓皇率妻子逃奔武昌(今湖北武昌)。陈友谅大将、龙兴守将胡美,密遣其子与太祖商洽,如胡美投降,不要解散或整编他的部曲。太祖有难色,刘基从身后踹太祖所坐胡床,太祖顿悟,一口答应。胡美如约率部来降,江西诸郡皆下,为朱元璋平汉打下坚实可靠之基础。
是时刘基丧母,军事紧急,基未敢言,江西诸郡平定后,请求还乡葬母。适值苗军反叛,以至金华、处州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被杀,浙东军心摇荡,刘基于此急迫之时,赶到衢州(今浙江衢县地区)与守将夏毅共商安抚各属邑,又与平章邵荣等共谋收复处州(今浙江丽水县地区),一场动乱始定。方国珍一贯敬服刘基,刘基服丧期间,致书吊唁,刘基在复书中力宣太祖威德,方国珍主动入贡太祖。刘基服丧期间,朱元璋亦几次投书叩问军机,刘基亦多次复书条陈,所言皆中机宜。不久,刘基回京,太祖正在增援安丰,刘基谏止说:“汉(陈友谅)、吴(张士诚)伺隙,未可动也。”太祖不听。陈友谅听说太祖增援安丰,乘机率师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太祖对刘基说:“不听君言,几失计。”于是亲自统兵救援洪都,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战斗十分激烈,双方主力各不相让,一日激战几十次,太祖坐胡床督战,刘基守候在太祖身旁,突然刘基跃起呼唤太祖急速换船,太祖匆忙转徙到别的战船上,尚未坐定,巨炮击中原来太祖所坐胡床,太祖所乘指挥船立即被炸得粉碎。陈友谅在楼船高处,见此情景大喜。不料太祖仍挥舟急进,汉军上下俱惊,士气丧尽。当时太祖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相持三日,未决胜负。这又是一个紧急存亡关头。刘基为太祖计,欲取主动,必急速移军湖口,誓死扼守,并于鄱阳湖出口处埋设巨木尖钉,使汉军舰艇无一能通过。决战之日,太祖军以逸待劳,陈友谅军瓦解崩溃,陈友谅本人亦于败逃中毙命。不久太祖大军临武昌,陈友谅子陈理请降,至此太祖消除完成统一大业中的一大心腹之患。此后朱元璋又东攻张士诚,北向中原,推翻元廷,完成王业,他的战略步骤都不超出刘基初见太祖时所言之范畴。
江南略定后,朱元璋建立吴政权,命刘基为太史令。刘基上大统历,定正朔,接着又劝太祖下罪己诏,平反滞狱,这些措施对稳定政权都起到了良好作用。于是又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想对一些囚犯处以重刑,刘基问他是什么理由。太祖谈了些莫须有的原因,刘基估计不久吴国又将得士得众,让太祖且稍待,三日以后,海宁投降,吴国扩土得众,太祖大喜。太祖把即将处以重刑的囚徒都交付刘基处理,刘基把囚徒全部释放。在江南统一、粮足兵精的情势下,朱元璋于戊申年,即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国号大明。中国封建史上又一个汉族地主阶级政权——明王朝正式建立。拜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于是刘基成了大明王朝的重臣。明朝建立,刘基便奏请太祖立军卫法即卫所兵制。同时又以处州为试点,初步确定税粮标准,在江南富庶之地,参考宋制亩加五合。太祖特敕,刘基家乡浙江省青田县税粮每亩免加五合,所谓“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可见太祖笃信重用刘基,也可以说,刘基因功高德懿,泽及乡里,名垂青史。
太祖出巡汴梁,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留守南京,刘基认为宋元由于法纪松弛,刑人宽纵而失去天下,现今于建国之初应当整肃纪纲,让御史察民情,大胆弹劾官吏,不要有顾虑,哪怕是宿卫宦侍内外廷重臣,犯法有罪者,都要即时举报。甚至连太子有罪也要绳之以法。人们都畏惧刘基执法严肃。适有中书省都事李彬,犯贪纵之罪被监禁,左丞相李善长平素与李彬十分亲密,请求减缓刑狱,刘基不听,驰奏报可,李彬正在行祈雨仪式,立即被拉出斩首。因此刘基为严格执法竞与李善长相忤而构怨。从此也不难看出其为人之一斑。太祖回京抱怨刘基不该在祈雨之时杀人于祭祀坛下,这是对鬼神大不敬的表现,平时怨恨刘基的人乘机交相攻击告讦,恰逢当时天旱无雨,刘基建议,认真处理一下死亡士卒的家属、伤亡工匠及吴降将吏卒一的善后事宜。太祖从其言。朱元璋营建中都(今安徽凤阳),并锐意扫灭扩廓帖木耳,刘基进谏说:“凤阳虽帝乡,非建都之地。王保保(扩廓)未可轻也。”太祖不听。不久,定西(今甘肃定西县)失利,扩廓北窜大漠,一直成为北部边患。这件事再次证实刘基对问题分析判断的准确。当年冬天,太祖论刘基功劳,追封其先祖文官职,又大加赏赐刘基,几次想晋刘基官爵,都被刘基坚决推辞掉。
先时太祖因事而谴责李善长,刘基进谏说,李善长是朝廷勋旧,能团结联络诸将,不宜苛责。太祖说,这个人几次想加害于你,你为何还要容忍他呢?我准备立你为宰相。刘基叩头推辞说,宰相是国之栋梁,这就像给房子抽换梁柱,一定要用大木支撑,如果用一些小木条去替换它,整座宫室马上倾覆坍塌,决不可疏忽大意,视如儿戏。他与善长有隙,但在对待朝廷大事上仍可做到不记前嫌,力保朝廷重臣,赤诚公心可见一斑。
及李善长终因“谋逆”之嫌被罢相后,在辅助太祖选相问题上,刘基又具体表明了自己的主张。最初太祖想任杨宪为相,刘基的看法是,因为杨宪与刘基为至交好友,彼此了解较多,所以他对朱元璋进言道:“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认为杨宪没有宰相器量。太祖又问到汪广洋为相何如?刘基说:“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何如人?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他打个比方说,驾车最怕惊辕,如用胡惟庸驾辕为相,大有翻车之险。最后太祖认为,做宰辅重臣,莫过于刘基其人了。不料刘基对自己的为人也作出了估价,他说:“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刘基认为天下之大,不怕没有人才,劝太祖一定要严格细致地挑选和考察真正的人才,再授之宰辅重臣之位。在刘基看来太祖提到的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几个人,都不够条件。这种知人自知,公允论事的赤诚公心,实为难能可贵。果然后来杨宪,汪广洋做了宰相都失败了。胡惟庸好擅权,终不被太祖所容,酿成大狱,这也可以算是刘基辅佐太祖治国任贤的最后一件大事。
洪武三年授刘基弘文馆学士,又授刘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洪武四年赐归老于乡。退休后,太祖亦尝问事,刘基条陈甚悉,大略言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刘基辅佐太祖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多有触犯邪恶人物,退役归里,惟饮酒弈棋,终不复见韬迹。刘基因对胡惟庸多有得罪,归老于乡后,胡惟庸亦曾进谗言加害,太祖虽不降罪于刘基,然而亦颇为胡惟庸谗谄所动,以至削夺其俸禄。刘基入京谢罪,不复敢离京师,不久,胡惟庸为相,刘基愤懑疾发,被护送归里养疴。至家中,将天文书交复长子刘琏,令其速上缴国家图籍库,不许后人传习使用。又对次子刘璟说:“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又上遗表一封,但又怕胡惟庸中阻,令其子见胡惟庸败后,太祖一定思念刘基,可上密奏示意。居一月,病卒,年六十五岁。刘基在京居住发病时,胡惟庸曾派太医诊治,且服汤药,服后腹中如滞拳石,遂不起。后来中丞涂节,首先向胡惟庸发难,告其谋逆,同时揭露服药之事,说胡惟庸使刘基服药后致死。据《明史》本传所载:“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召基辄屏人密语,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数以孔子之青导予’。”这段概括之语,描述了刘基的为人及与太祖间的君臣关系。这是比较合乎事实的记录。至于后世之人传说,刘基神乎其神,对其韬光智略,歪曲为阴阳风水之说,则荒谬不足据。刘基是江南四大名儒之一,为文气势磅礴,妙不可言,与宋濂同为一代宗师。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