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哪儿去了
明成祖依靠武力夺得了权力,可他却没有找到侄子朱允炆的尸首。
神奇传说
建文帝,名叫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但他实在没有当皇帝的命,不过短短四年,他就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篡夺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靖难之役”。这个短命皇帝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直到他不再是皇帝。但是,在大明王朝的广袤土地上,竟然始终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建文帝就这么消失在战火纷飞的南京城中。
他究竟是生是死?生,又在何方?死,又在何处?这可让他夺了皇位的叔叔一直放心不下,这皇位做得一辈子也不安稳。对于建文帝的下落有两个说法流传的最为广泛,最著名的一个是“出亡为僧,流落西南”说,也以这个说法最具传奇色彩,最为人所津津乐道。这种说法认为,燕王陈兵南京城外,建文帝想求和,但是燕王不答应,建文帝被逼得走投无路,就想自杀,但却被身边的人拦了下来。
有一个老太监王钺告诉他说:“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了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一听,急忙把箱子抬出来,打开一看,原来里面放了三张度牒,上面写好了三个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按照这封信的吩咐,建文帝和两个下人剃了头,换上了僧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的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也随着出了鬼门,就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白眉白须的老僧。
老僧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为何到此等候,僧人回答:“我叫王升,是神乐观的主持,昨天夜里梦见先帝,他本也是我佛门中人,叫我特别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至此,建文帝似乎是削发为僧,继承了朱元璋的祖业,也当了和尚,云游四方去了。
急坏了朱棣
建文帝失踪,可急坏了刚当上皇帝的朱棣。他在有生之年不断派郑和下西洋,据说就是为了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他还派胡濙在穷山僻壤、市井城镇之间搜寻了十多年,目的也是“隐查建文安在”。只要一日找不到建文帝,他就一日不能心安。偏偏由于建文帝行踪不明,加上当时的许多人对燕王夺位很不满,于是民间不断有假冒者出现,更让朱棣心神不宁。
比如在正统五年,广西思恩州的知府岑英出巡,半路上忽然有一个老僧拦住道路,毫不回避,一问之下,老僧回答说:“吾建文也。”岑英不辨真假,只好把他带往京城,上奏给朝廷。经过仔细的查证,这个人的真名叫杨行祥,后来被判有罪,处死了。朱棣派胡濙秘访民间16年,一直都没有消息,直到他死的前一年,有一天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忽听有人报胡濙回来了,便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中单独召见胡濙。胡濙访得建文帝离开紫禁城后,确实是削发为僧了,但并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云游四方,而是躲在江苏吴县的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毫无复国的意愿了。
历史之谜
另又有人说,明英宗时发现了建文的行踪,这时他年纪已经很老了,英宗就把他接进宫中颐养天年,死后就以一般的仪式葬于西山。
关于建文帝下落的另一种说法是“闽宫自焚”说。这种说法见于很多的史料记载,正统的官修史书多采用此种说法。大概是说朱棣率兵打到宫门时,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建文帝和他的皇后马氏携手跳入火中自焚,他的妃嫔侍从也大都投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曾大肆搜查三日,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宫中未死的内侍都说建文帝已经自焚,并从火堆中找出了一具烧焦的尸体作为证据。燕王见到尸体,内心虽有怀疑,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在他即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之礼安葬了这具尸体。
但是,这种说法在正史的记载中前后矛盾,语焉不详,不能不让后人产生怀疑。就连明朝后来的皇帝也不能完全相信这种说法。史书记载朱棣以帝王之礼安葬了那具尸体,可是到底葬在何处,却又没有记载。被烧焦的尸体分不清男女,所以又有人说那具尸体其实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则外逃了。烧死在宫中的,到底是皇帝呢,还是皇后呢?谁也说不清楚。
后世的史官在编写《明史》时几乎为此吵得打破了头,也还是没有定论。如果建文帝真的烧死了,那朱棣又为什么几次三番的派人到处去找建文帝呢?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史实,因为当时燕王军队兵临城下,把紫禁城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过考察,南京城也并没有鬼门、御沟等逃路。
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尚武、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绝没有好下场,不如一死了之。朱棣也决不能让建文帝继续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登上帝位。但是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朱棣在发现那具烧焦的尸体时又假装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出兵只是为了诛杀奸臣,辅佐建文帝。可是后来他又苦心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留下了一段历史疑案。
总而言之,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和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