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大元王朝

时间:2023-04-21 06:29:05关键词:海纳百川,大元王朝

海纳百川

元朝就像一个大海,虽有歧视部分民族的色彩,但又吸引不同种族的能人志士为其效劳。

元代帝师——八思巴

八思巴(公元1235年—公元1280年),又译作帕克思巴、八合思巴、拔思发等,本名罗追坚赞。藏族政治家、佛学大师,藏传佛教萨迦派第5代祖师,元代首任帝师。

八思巴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慧过人,通晓佛学,相传3岁时就能口诵莲花修法,8岁能背诵经文,9岁时就在法会上给别人讲经说法,故被称为“八思巴”(“圣者”、“神童”之意)。

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八思巴与其弟恰那多吉随伯父萨班赴凉州(今甘肃武威)谒见蒙古窝阔台汗之子阔端。十一年(公元1251年),应召赴六盘山谒见忽必烈。八思巴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谦虚谨慎的美德,赢得了忽必烈的赏识。他备受崇敬,被尊为“上师”。同年,萨班病逝,八思巴继为萨迦派新法王。自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随侍忽必烈,忽必烈及王妃、子女皆从其受密教灌顶,皈依藏传佛教。

海纳百川-大元王朝

宪宗七年(公元1257年),八思巴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拜,成为第一个朝拜五台山的藏传佛教领袖人物。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八思巴受封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元法主,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

同时,根据道路情况,设置驿站,保证道路的畅通,为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有效控制和施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沟通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区事务,成为中央政权的藏族高级官员。二年返藏,为元朝在西藏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建立起藏族史上著名的政教合一政权——萨迦地方政权。该政权代表元朝中央政府有效地行使着对西藏地方政教事务的管理。

六年(公元1269年)返大都(今北京),献所创制蒙古新字——“八思巴字”,颁行全国。次年升号“帝师”,加封“大宝法王”,赐玉印,统领西藏13万户。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由真金太子护送返萨迦,兴办曲弥法会,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僧俗并甩,军民兼及,此为西藏实行贵族僧侣统治之始。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在萨迦南寺的拉康喇让圆寂。忽必烈追赐他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为表彰他一生的功绩,忽必烈还在大都为他修建了舍利塔,供人们瞻仰。元仁宗时,又为他修建了帝师殿。

海纳百川-大元王朝

作为佛学大师,八思巴一生著述颇丰,有30多种,传世之作有《萨迦五祖集》。他生前还将内地的印刷术、戏剧艺术等传至西藏,将藏族的建筑和雕塑技术介绍到内地,促进了内地和西藏之间及汉、藏、蒙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作为政治家,他协助元朝实现了对西藏的统治,为今日中国版图的确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阿尼哥与刘元

我国元代美术史上,有两位值得介绍的雕塑家,这就是阿尼哥和刘元。阿尼哥和刘元都曾在我玉元上都(今正蓝旗境内)的佛寺道观中留下了大量的雕塑作品,而且凝结着中尼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史话。

阿尼哥是尼泊尔人,在我国元代,喇嘛教盛行,元世祖忽必烈在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封西藏喇嘛教萨加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同年又命八思巴在西藏建黄金塔。尼泊尔选派80名工匠协助建造。当时,年仅17岁的阿尼哥也自愿前往。

西藏黄金塔落成后,阿尼哥受了佛戒,成了八思巴的弟子,并随八思巴到京都去朝见忽必烈,受到忽必烈的赏识,以后就留在元朝服务。

他设计的大圣万安寺自塔(今北京阜城门内妙应寺白塔)至今巍然屹立,极为壮观,也是中尼两国人民友好的见证。

另一个与阿尼哥相关的雕塑家,就是与他同时期的刘元。刘元是河北省宝坻人,早年曾在山东为道士,在道观他接触了雕刻技术,其成就比阿尼哥更大。他把中国传统的雕塑技术和外来艺术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据《元史》载,“凡两都名剁、塑土、范金、转换成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尤其是上都三皇像,塑造最为精彩,据认为是充分把握了三位圣人微妙的神韵。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元上都遗址调查时,在华严寺的废墟中,出土了一些彩色的泥塑和鎏金的泥塑像残片,据认为可能与刘元有关。

阿尼哥和刘元两位艺术大师的真迹已很难找到,但是,在北方草原的众多喇嘛召庙中,他们的技法风格却随处可见,带着中尼两国文化色彩的雕塑,千姿百态地遍布我国北方各召庙。

海纳百川-大元王朝

元上都天文台长札马鲁丁

元代天文学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视,有很大的发展。兴建天文台两座,一座是上都天文台,建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台长札马鲁丁。

札马鲁丁是“西域”人,是中亚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中国时带来一批阿拉伯天文书籍和几件仪器。当时忽必烈尚未登汗位,曾以诸王身份召见札马鲁丁等,称他们是“回回星学者”,希望他们安心在中国研究天文。札马鲁丁等经过长期努力,于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完成了一部《万年历》和七件天文仪器,献给了忽必烈。

《万年历》是阿拉伯系统的历法,忽必烈决定用这部历法代替正在使用的《大明历》。札马鲁丁设计制造的七件天文仪器也是阿拉伯系统的,名称都是阿拉伯文的译音,如“咱秃哈剌吉”(多环仪)、“咱秃朔八台”(方位仪)、“鲁哈麻亦渺凹只”(斜纬仪)、“鲁哈麻亦木思塔余”(平纬仪)、“苦来亦撒麻”(天球仪)、“苦来亦阿儿子”(地球仪)和“兀速都儿刺不定”(观象仪)。

札马鲁丁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不仅精通天文历法,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地理学家。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元政府决定编修全国地理志,由札马鲁丁负责从各地调来一批地理学家和工作人员,经过18年的努力,完成了600册、1300卷的《大一统志》。同年他又领导绘制了全国彩色大地图。

札马鲁丁对我国元代的科学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