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刘克庄是南宋末年文坛宗主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曾经拜理学大师真德秀为师,一生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虽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政治业绩,但在文坛上,他是南宋后期的“江湖诗人”中官位最高、年寿最长、阅历也最为丰富的作家,在当时就被看作是文坛的宗主,是继陆游、辛弃疾之后最著名的爱国诗人、词人。
刘克庄学问渊博,在诗、词、骈文、散文上都有很高的造诣,诗词的成就尤其突出。他早年的诗就很受大儒叶适的赏识。刘克庄今存诗约有四千五百首左右,数量之多在南宋仅次于陆游,刘克庄生活的年代,南宋王朝正在死亡线上苟延残喘,苦苦挣扎。他感时伤怀,写了许多慷慨悲壮、笔力雄健的佳作;有对中原未复、时无英雄的悲愤(如《有感》);有对当权者昏庸、苟安的强烈抨击(如《戊辰即事》);还有对忠勇之士的赞颂和悼念(如《梦豊宅之》),都表现出诗人关心时政、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刘克庄也是南宋后期最有成就的豪放派词人,现有词二百四十六首。他对辛弃疾非常仰慕,因此在创作中有意识的继承辛弃疾的词风,表现出豪迈奔放、雄健疏宕的主导风格,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伤时的情怀。他虽然没有辛弃疾在金占领区生活二十多年的切肤之痛,但是悲愤中原的沦陷、渴望国家的统一却是与辛弃疾相通的。在《贺新郎》《九日》中他写道:“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表现了对中原未复的凄凉、萧瑟之情。在反映抗战的另一首《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中,他忧心国势危急,“国脉微如缕,”激励朋友投笔从戎,挽救国难,“闻说北面吹风急,边上冲梯屡舞”,“快投笔,莫超柱”。感情激越,语重心长。充分显示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之际的满腔报国热情。
除了诗词创作成就突出外,刘克庄还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诗论家,著有兼论诗词的《后村诗话》,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特别是对陆游、辛弃疾的爱国词给予了很高评价,对推广辛词起了一定的作用。后人认为《后村诗话》“论诗则具有条理”,“迥在南宋诸家诗话上,”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李穆为什么赞叹徐铉、徐锴之文“二陆不能及也”?
徐铉(917~992),字鼎臣,徐锴(901~974),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们是兄弟俩,都以文才扬名于当时。
徐铉十岁就会写文章,与韩熙载齐名,江南的士人把他们合称为“韩徐”。他刚开始在南唐做官,宋军包围金陵(今江苏南京)后,李后主想派他出使宋营,正好都将朱令赞(yūn)带领十余万士兵从长江上游赶来救援,后主为了确保徐铉的安全,想下令朱令赞暂时不要东下,徐铉却说:“现在要先为社稷考虑,不要担心我。”南唐投降后,徐铉入宋,曾经从征太原,他起草的书檄诏令辞理精当,受到了大家的赞扬。
徐铉恬淡寡欲,坦率正直,不喜欢佛教而爱好神怪故事,写有《稽神录》。他做诗学习李白和白居易,风格平淡自然。同时,他还精通小学,受诏校对过《说文解字》。由于他曾在北宋担任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现存作品有《骑省集》三十卷。
徐锴小的时候,母亲忙着教哥哥读书识字,顾不着管他,他就自己主动去学习。后来李璟(南唐中主)见到了他的文章,称赏不已,就让他做了秘书省正字。徐铉奉命出使宋营时,他忧虑而死。徐锴也精于小学,作有《说文解字韵谱》。除诗文以外,他还写过《方舆记》、《古今国典》、《赋苑》、《岁时广记》。
徐铉兄弟在宋初享有很高的声誉,李穆出使江南读了他们的文章后,感慨地说:“二陆不能及也!”意思是说,连西晋的著名作家陆机和陆云兄弟也比不上他们,可见他们的确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