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和议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金大定元年,1161),正当金帝完颜亮南下攻宋之际,金廷发生政变,拥立东京留守完颜雍为帝。完颜亮南侵失败,又为部将所弑。宋军乘势收复淮东淮酐西末地。
自绍兴七年(1137)遭罢免的宰相、著名的抗金将领张俊,于谪居20余年后,直至完颜亮兵临江北之时,方被重新起用,接替因临阵逃脱而被解职的王权,受命出任判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张浚自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出发,日夜兼程,至岳阳(今属湖南)买小舟冒风雪而行。途中遇东来行人,方知金军正犯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东北),路人请他慎行勿轻进。张浚不顾,径直驶入长江。时金军已占据两淮,江北金军骑兵出没无常,长江上无一舟敢行北岸。张浚却乘小舟依旧顺江而下。待他赶至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时,金军已因完颜亮被杀,相继撤回淮北。张浚复出,为众望所归,“卫士见浚,无不以手加额”,军民皆倚以为重。就连赵构也认为:“卿在此,朕无北顾忧矣。”随后又委他兼节制建康、镇江府、江州、池州、江阴军军马。张浚受任后悉心经营;招集忠义民兵,招募淮楚地区壮勇之士,任命陈敏为统制。考虑到金军长于骑兵,宋军长于步兵,故须扬长避短,令兵士制弩造车。
完颜雍即位之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于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正月,向宋朝派遣使臣,要求恢复和维持宋、金间原有的关系。宋帝赵构虽于金军大举南侵之时,迫于形势而重用主战派将领,而当威胁解除之后,却依旧苟且偷安,企盼与金求和。主战派臣僚希望朝廷能重用张浚。主持军务,但赵构却任命主和派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全面负责军务,又以虞允文为副使。给事中金安节、中书舍人刘珙上奏指出:“若圣上以为虞允文不能独自担当此重任,宜别择重臣。”赵构为之大怒,认为是指未任用张浚,遂改命杨存中负责淮东、淮西地区防务,虞允文改任兵部尚书、川陕宣谕使,负责招军买马及与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东招讨使吴磷议事,而拒不任命张浚。此前,抗金名将刘绮因病重免官,故张浚已成为朝野上下企望的主战派首领。
三月,金使臣入宋,到达临安(今浙江杭州)。尽管赵构一再表示仍将奉行对金廷纳贡称臣之策,宋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康伯等人却更定金使入境接伴、馆伴旧仪,强制要求金使以对等的态度与南宋君臣相见,遏制了金使以往傲慢无礼的态度。同时,两淮、川陕地区宋军继续与金军作战,捷报频传,又相继收复一些失地,抗金形势再度好转,对南宋王朝极为有利。这使得宋帝难于再硬性推行投降求和政策,不得不重用张浚。五月,赵构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节制江淮东西、沿江州郡军马,又命他招募淮南之民,设置御前万弩营。但并未因此而最终改变宋廷的对金政策。在此之前,宋曾遣洪迈等使臣入金,贺完颜雍即位,准备再次与金议和。是战是和,令赵构左右为难。五月底,他册立养子赵玮为太子,更名奋(爸慎)。六月,以自己“倦勤”休养为由,传位太子,自称太上皇帝。实际是将悬而未决的战和之议推卸给继承者,不过他在退位之前,下令撤销为抗金而专设的招讨司,为宋廷与金廷的议和铺平道路。
同年六月,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赵眘入宫为赵构养子时,即主张抗金,及即位,便召张浚入见,说:“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且授其为少傅、江淮东西路宜抚使,进封魏国公。再次表示:“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浮言播夺。”金见宋迟迟不议和,遂派兵10万屯驻河南,声言将用兵准东、准西,又移文向宋索取海(治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泗(治今江苏泗洪东南)、唐(治今河南唐河)、邓(治今河南邓县)、商(治今陕西商县)诸州之地及岁币。张浚向宋帝进言,称金廷诡诈,不当因此而动撼,遂以大兵驻守于肝眙(今属江苏)、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东北)、庐州(治今安徽合肥),迫使金军未敢进犯。
宋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正月。赵眘进张浚为躯密使,都督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镇江府(今江苏镇江)、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池州(治今安徽贵池)、江阴军(今江苏江阴)军马。在重用张浚的同时,赵眘又追复岳飞的官爵,起用主战派胡铨,并下令将秦桧党人逐出朝。
但是太上皇帝赵构安插于赵眘身边的翰林学士史浩,却是主和派臣僚,及他升任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后,极力散布求和言论,阻挠张浚的抗金部署。在史浩的建议下,抱有无须动武而能求得与金平等地位幻想的赵眘,竟不顾张浚等人的反对,派遣使臣入金通报即位之事。由于金廷坚持要求宋廷履行“绍兴和议”,宋使被迫退回。宋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吴磷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迎击金军对川陕地区的进攻之后,乘胜收复秦风路(治今甘肃天水)、熙河路(治今甘肃临洮)、永兴军路(治今陕西西安),等大片失地。然而赵膏却下诏,要吴磷“审度措置,保全川蜀”。随后又诏令四川宣抚司退兵,吴磷只得放弃已攻占的德顺军(今甘肃靖宁东北),于撤追途中遭金军邀击,伤亡惨重,3万兵士仅有7000余人侥幸生还,川陕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夺回的失地得而复失。
赵眘对战和之议举棋不定。隆兴元年(1165),他在任命张浚为枢密使时,亦擢升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是为有相,位高于张浚。又起用曾因反对投降求和而遭贬逐的御史中丞辛次膺为同知枢密院事。时金将蒲察徒穆及金知泗州大周仁率军屯驻于虹县,都统萧琦领兵屯驻于灵璧(今属安徽),忙于积储粮草,修缮城池,以作为南侵的准备。张浚欲于金军尚未备战完毕之前,先发制人,进兵北伐,收复中原之地。适逢主管殿前司李显忠、建康都统邵宏渊亦提议发兵,先捣毁虹县、灵璧二城。张浚遂合议上奏赵眘,力陈北伐中原之策。不久,张浚应召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入见赵昚。在张浚的请求下,赵眘终于同意出兵渡淮河,北伐中原,且可以不预先与三省、枢密院通报。
张浚命李显忠统兵出濠州,直进灵璧;邵宏渊率军出泗州,直逼虹县。自己则亲临前线指挥。李显忠所部兵进灵璧,大败萧琦;邵宏渊所部亦于虹县击败金军,收降蒲察;徒穆、大周仁。宋军乘胜攻占宿州(治今安徽宿县),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为之大震。捷报传入临安(今浙江杭;州),赵眘亲笔手书慰劳前线将士:“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
虽然捷报频传,鼓舞人心,但北伐金军实际已因史浩等人的阻挠及赵眘的犹豫,贻误了极为有利的战机。此前,金帝完颜雍已2平息内部叛乱,巩固了统治。金大定二年(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十月至十一月间,完颜雍已部署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所部进驻睢阳(今河南商丘)。又令尚书右丞相仆散忠义前往南京(今河南开封),指挥金军南侵。因而宋军的北伐是在金军有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李显忠占领宿州后不久,纥石烈志宁即率兵赶到。宋、金两军激烈交战,宋军击退纥石烈志宁所部。随后又击败金军援兵。正值金军源源不断赴援,李显忠所部奋力抗击之时,邵宏渊却按兵不动,甚至散布流言,动摇军心,致使李显忠所部孤立无援,终不敌而败。而邵宏渊所部中军统制周宏及邵宏渊之子邵世雄、殿前司统制官左士渊竟于大敌当前之际,率军逃遁。李显忠召集余将与金军再战,又反败为胜。但邵宏渊与李显忠的不和,已引起军中的混乱。殿前司统制官张训通等7人及12名统领官借机亦逃遁。宋军内部的不和,最终使宋军于符离县(今安徽宿县)被金军击溃。
宋军北伐失利,张浚立刻遭到主和派的攻击。他一面上疏请罪,一面紧急部置:以魏胜戍守海州,陈敏戍守泗州,戚方戍守濠州,郭振戍守六合(今属江苏)。整修高邮(今属江苏),巢县(今安徽巢湖)两城,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又修筑滁州(治今安徽滁县)关山寨,以扼守金军南下要冲。同时于淮阴(今属江苏)集中水军,于寿春(今安徽寿县)集中马军。以此防备和阻止金军南侵。对张浚的上疏请罪,赵眘起初颇能宽容,他赐书张浚:“今日边事倚卿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怀犹豫。前日举事之初,朕与卿任之,今日亦须与卿终之。”而当张浚再次请求致仕时,赵昚又表示:“朕待魏公有加,不为浮议所惑。”甚至在称谓上从不呼其名,只称“魏公”。还常遣使了解张浚的饮食和身体状况。之后在主和派官僚接二连三的攻击下,赵音只好将张浚降职,改授枢密使、江淮东西路宣抚使。对李显忠、邵宏渊亦降职。此后,赵昚又任用主和派官僚汤思退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废止江、淮宣抚司“便宜行事”的权力。
隆兴元年八月,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遣使持书入宋,索求宋廷割让海、泗、唐、邓四州之地及岁币,不然则于秋季发兵入攻。张浚认为金人强则来,弱则止,根本不在于议和与不议和。身为右相的汤思退原为秦桧党人,仍急于与金求和,他借退居于德寿宫的太上皇帝赵构的暗中支持,迫使赵眘应允议和。张浚、虞允文、胡铨等一批主战派臣僚纷纷上疏,坚决反对议和。汤思退却指责他们“大言误国,以邀美名”。在主和派的压力下,赵眘只得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等人持书赴金元帅府,但告诫他不许应允归还四州之地,岁币也当差减。十一月,卢仲贤自宿州返回,带来金都元帅仆散忠义致宋三省、枢密院的文书。由于卢仲贤于出使金元帅府时,擅自应允归还四州之地,而被夺官,交大理寺治罪。宋廷遂改任王之望、龙大渊为金国通问正、副使。张浚等人再度力争,反对派使议和。张浚借应召入见之机,向赵眘力陈和议之失。赵眘终于同意不向金廷递交和议誓书,令王之望、龙大渊留驻待命,另派通书官胡肪、杨由义前往金元帅府,通报金廷四州之地不可割让。如金廷非求四州之地,则召回使臣,停止和议。十二月,左相陈康伯因病罢相,赵眘以汤思退继任为尚书左仆射、同十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以张浚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仍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
胡昉等使臣至宿州后,金人对他们威逼利诱,以胁迫他们应允割地之议。胡叻等毫不屈服。隆兴二年(1164),在主战派的一再请求之下,宋帝赵音准备自临安府移至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同时下诏,召回通问使王之望等人,中止与金和议。左相汤思退闻讯,大为惊恐,表面乞求辞职,而暗地却与其党羽密谋,设计陷害张浚。不久,奉赵眘之诏,张浚巡视江、淮。为加强江淮地区的防务,张浚招募山东、淮北地区的忠义民兵,充实建康、镇江两军,人数多达12000余人。又召集淮南壮士及江西地区的起义军万余人,组成万弩营,交陈敏统辖,戍守泗州。凡属要害之地,皆筑城堡,低洼之地则蓄水为阻。还增置江、淮上的战船,使诸军备齐弓矢器械。淮北、山东之民亦纷纷归属投奔张浚,或表示受他节制。汤思退遂令王之望极力诋毁张浚的守备之策。以为张浚的部署不足以抵挡金军的进攻。令其他党羽肆意诽谤、攻击。一时间,主和派气焰甚嚣尘上,张浚见此情景,先请求罢免江、淮都督府,继而请求致仕。四月,张浚被罢相,从此主和派在朝廷更加不可一世。六月,赵昚令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放弃唐、邓二州,虞允文拒不从命,亦被撤职。八月,张浚于“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的遗憾之中病故。朝廷完全为汤思退、王之望之流所控制,很快便废除了张浚生前精心部署的江、淮防务。十月,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宋朝国书未按原定格式书写。拒绝接受,提出对商州、秦州两地的割让要求。明确表示岁币为20万。之后不久,金军便大举渡过淮河南侵,宋军节节败退,连失楚州(治今江苏淮安)、濠州、滁州。金军的再度入侵,宋廷主和派毫无作为,赵眘因此罢免汤思退、王之望等人。十一月,大学生张观等72人上书,请求处死汤恩退、王之望等人,贬逐其党羽,起用陈康伯、胡铨等主战派。赵眘一面派国信所大通事王忭赴金元帅府商议和议条款,一面任命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虞允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希望能阻止金军的南侵。陈康伯领命,即扶病兼程赶至临安,部署抗金。步军司统制崔皋及胡铨等分别击退进犯的金军,但王之望等人却千方百计破坏抗金,拒不执行命令。虽赵眘亦给予撤职贬斥,却又不得不顾忌太上皇帝赵构的求和意图,致使抗金斗争软弱无力,最终只得再遣使臣与金议和。其内容主要为:改宋、金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两国疆界同“绍兴和议”;改“岁贡”为“岁币”,减每年银、绢各25万两、匹为各20万两、匹;宋割让商、秦二州予金;金国人逃宋境人员不再追回。史称此和议为“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是于宋帝赵昚主张抗金,却为以太上皇帝赵构为首的主和派阻挠与破坏的背景下订立的屈辱条约,多少改变了宋、金间原有的不平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