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河之役-大宋王朝

时间:2023-04-20 20:29:02关键词:高梁河,大宋王朝

高梁河之役

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亦称契丹国),因援助后唐节度使石敬塘称帝建立后晋,遂得以割占“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之地,为其染指中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赵、魏之北,燕、蓟之南,千里之间,地如平坻,步骑之便,较然可知”,从而对中原构成极大威胁。

后周世宗柴荣(即郭荣)励精图治,亲统大军攻辽,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中的瀛州(治今河北河间)、莫州(治今河北任丘)、易州(治今河北易县)3州和瓦桥关(位今河北雄县西南)、益津关(位今河北霸县境)、淤口关(位今霸县东)等“三关”之地,威震契丹国。然而正当其实现统一北方的宏图战略时,不幸染病去世,十六州失地未能尽收。

高梁河之役-大宋王朝

北宋建立之初,辽朝正值国势强盛之时,且又与北汉结好,雄踞于北方。宋太祖赵匡胤与臣僚商讨削平南北方割据政权,统一天下的战略时,亦想统一幽云,然而又对辽朝存有重重忧虑,深感自身实力难与之相对抗,曾设想用赎买的办法,即用金帛与辽交换这一地区。为此,赵匡胤于宫内专门设置了一个封桩库,贮藏金帛财物。他曾对身边的大臣讲:“石晋(指后晋皇帝石敬塘)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日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此后,宋军出兵南方,翦灭割据政权时,赵匡胤十分留心聚敛财富,以充储封桩库,一则以此赎回幽云之地,二则用作武力收复时的军饷。然而此事后来未有结果,但赵匡胤却始终惦念着夺回北方这片土地。宋开宝九年(976),灭亡南唐,统一南方已成定局。捷报传入京城开封,群臣激昂,以为可喜可贺,奉表请加赵匡胤尊号为“一统太平”。赵匡胤婉言谢绝,认为:“燕晋未复,遽可谓一统太平乎?”不过,他终未及实现“一统天下”的夙愿,便在一天深夜,与其弟赵光义密谈时,于“烛影斧声”中突然逝去。

赵光义(后更名为炅,是为宋太宗)继位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兵灭北汉。宋军曾一举击败由辽南院宰相耶律沙率领的援军。夺取太原(今属山西)之后,赵光义以为一统天下已万事俱备,错误地低估了辽军的实力,以一役的胜利而过于相信自己的军事力量,便决定趁灭北汉之大捷,一举收复幽云之地。他不顾群臣的劝谏和反对,在未及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坚持出兵进攻燕京(今北京西南)。六月,赵光义开始部署北伐幽蓟,他先设置北面行营,作为攻辽的据点,“遣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赴北面行营”。并决定自己亲统各路人马,任命将帅分兵指挥。宋军自太原出发,一路无阻,顺利抵达北边重镇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因不熟北上路线,乃从当地百姓中募得百名向导。宋军的大举北伐,是辽未预料的,因而北上几乎未遇辽兵阻击。宋军进兵东易州(治今河北易县),辽刺史刘宇献城投降。赵光义留下千余名兵士守卫城池,又继续指挥宋军东进。后抵涿州(今属河北)城下,辽涿州判官刘厚德亦开城请降。宋军直至幽州(治今北京西南)城郊,方与辽军正式遭遇。宋军驻扎于城南,辽军则屯兵于城北,两军对峙,剑拔弩张。赵光义见辽军孤立无援,遂亲自率兵出击,经过一番激战,辽军不敌,大败而逃。

幽州城郊失利,燕京辽军随即积极备战,并向辽廷求援。宋辽争夺燕京的大战在即,赵光义亲临阵前部署,令定国节度使宋僵、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彰信节度使刘遇、定武节度使孟玄哲分兵从四面进攻燕京城,又以潘美知幽州,职掌府事。部署完毕,赵光义又将自己的行营移到城北,便于直接指挥各路兵马攻城。

高梁河之役-大宋王朝

在宋军强大的攻势下,燕京周围的诸多辽军据点及重镇纷纷倒戈,辽地方官吏相继率部投降。幽蓟之地本是汉人聚居地区,百姓亦不满契丹人的统治和欺凌,宋军的到来,使当地的汉人百姓欣喜若狂,纷纷“以牛酒犒师”,支援宋军攻城。宋军将士受此激励,斗志愈发高昂,拼死杀敌,欲攻陷城池。七月,统领顺州(治今北京顺义)的辽建雄军节度使、知顺州刘廷素叛辽降宋。随后,辽知蓟州刘守恩亦开城降宋。至此,燕京城处于宋军重重包围之中,成为一座孤城。城内辽军官兵人人自危,惶恐不安,已无心固守城池,而城中汉人百姓更是“民怀二心”,急切盼望宋军入城。在此有利形势下,赵光义更感胜利在望,他不顾一切,亲自乘坐于战车之上,每天都要到近城之处督军,指挥攻城。

宋军的大举北伐及燕京地区的危急局势,使辽廷大为震,辽景宗耶律贤立刻派大将耶律休哥火速赶往燕京救援。耶律休哥领命,率军直奔燕京,给宋军以措手不及。燕京城下,赵光义正全力指挥宋军攻城不止,不想辽军援兵突然来临,只好于阵前调兵遣将,仓促应敌。两军遂于城外高梁河(位今北京东南)展开激战。初战,宋军阵容齐整,将士顽强杀敌,令辽军兵将望而生畏,勉强抵挡住进攻。再战,耶律休哥于阵前观察到宋帝亦在宋军阵中指挥作战,随即命令辽军主力径直冲入宋军,直扑赵光义的卫队。这一突如其来的冲杀,立刻打乱了宋军的阵脚,赵光义也一时忙于应敌,顿时乱作一团。辽军趁势猛攻,宋军无力抵抗,顷刻溃不成军。辽兵于宋军阵中横冲直撞,刀劈斧砍,万余宋军兵将被杀,伤者无计其数。赵光义在众将士的护卫下,左突右冲,经过一番殊死拼杀,才得以突围脱险,撤退到涿州,“窃乘驴车逃去”。宋军犹惊弓之鸟,沿途丢盔弃甲,损失军械物资“不可胜计”。

宋军全线败退,辽军则乘胜追击,形势急转直下,不仅已占据的蓟、顺等重镇相继失守陷落,宋朝北边更是形势严峻。赵光义唯恐辽军尾随其后,长驱直入,特令孟玄酷屯兵驻守定州(今属河北)、崔彦进领兵屯守关南(指瓦桥关南)、潘美带兵屯驻河东三交口。对于北伐燕京中失职的将领一律贬职,原西京留守石守信贬为崇信军节度使,刘遇贬为宿州观察使。经此番举措方才得以稳定军心;缓解了紧张的形势。

不久,宋镇州都钤辖刘廷翰于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大败南下追击的辽军。忻州(今属山西)、关南的朱军亦先后击退辽军的进进巳,杀死辽兵数万。五年,宋宣徽南院使潘美又于雁门(位今山西代县北)再败辽军。并于阵前斩杀辽驸马、侍中萧吐李,俘获辽都指挥使李重海,从而遏制了辽军南下的势头,稳定了北部边防。

此后,赵光义又对北疆的防御作了周密的安排,派出众多军队分别屯驻于关南、镇州、定州;征调自京城开封至雄州(治今河北雄县)一线附近民夫,修筑直达北疆的驿道,以作为传递军情及调兵之用;又令禁军统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负责定州屯兵之事。这一系列安排旨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北部边防,其后边境局势确实相对安稳。

高梁河之役-大宋王朝

赵光义既稳定北疆防御,有效阻止辽军的南侵,但仍不忘前师之耻,依旧寻机北上征伐契丹。十一月,赵光义再度指挥宋军北伐。宋辽首战于关南,宋军大破辽军,赵光义遂任命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都部署,继续领兵征讨。再战,两军交锋于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宋军虽竭尽全力拼杀,终未获胜。二次北伐再度失利,使赵光义感到宋、辽两国势均力敌,夺取幽云之地绝非易事,不敢再贸然用兵,而改变策略,一面继续加强北部边防,委以保静军节度使刘遇、威塞军节度使曹翰为幽州东、西路部署,为信为定州都部署等;一面则“诏渤海琰府王助讨契丹”,欲夹击辽朝。宋军自此基本处于守势中,除局部地区与辽发生战事,取得一些战绩外,再未有大规模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