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南渡诸帝中宋孝宗卓然称首
在南渡诸帝中,宋孝宗是一个真正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他锐意恢复,即位之初,就在张浚的支持下北伐。然而,由于已经错过了攻打金朝的最佳时机,加上用人不当,副帅邵宏渊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使“符离之战”没有取得胜利。之后,又在太上皇高宗的安排下被迫起用主和派汤思退为相,朝政完全为主和派把持。隆兴二年(1164),孝宗和金朝议和,这便是“隆兴和议”。隆兴和议虽然是宋金所达成的和议中最接近于平等的和议,但毕竟还是不平等的。隆兴和议绝不是宋孝宗期望的结果,他的目的是收复中原,恢复北宋边疆。在太上皇宋高宗的迫使下隆兴和议虽然最终达成,却让孝宗心里一直愤愤难平。他决定用武力恢复中原,一雪国耻。
然而,陈康伯、吴璘、张浚等将领相继去世,孝宗只好把恢复的期望都寄托在采石之战的指挥者虞允文身上。乾道三年(1167),孝宗任命他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替代去世的吴璘出任四川宣抚使。五年(1169)八月,又召虞允文入朝为右相。八年(1172),升虞允文为左相,再命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封襄国公。孝宗与虞允文相约,虞允文由四川出兵攻金,他派兵由江淮北上响应,会师河南,一起攻金。为此,孝宗整军练武,积极备战,并几次以接受金朝国书仪式不平等而发难,企图引发军事对抗。但是,虞允文到川后,想准备充分,迟迟没能定下发兵的日期,却于淳熙元年(1174)病死,使得孝宗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抗金大将。加上孝宗背后有随时制约他的太上皇高宗,又得不到大臣的支持,终于使他“用兵之意弗遂而终”。
虽然宋孝宗最大的理想——恢复中原没能实现,但是他在发展经济和文化、兴修水利和轻徭薄赋等其他方面还是颇有成效的。
宋孝宗时期的文化学术非常繁荣,他对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及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采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政策。孝宗朝可说是南宋思想界最活跃的时代,这个时期著名学者辈出,如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等,而著名的文学家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也主要活跃在宋孝宗时期的。孝宗时教育也很发达,除了国家办的府、州、县学,还兴加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等著名官修书院,另外,朱熹的武夷精舍、陆九渊的象山书院等私人书院也非常有名。
孝宗还注意发展经济,他多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孝宗一改将灾年税赋移到丰年的做法,下诏不准到丰年再补收。孝宗又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不断派官员复查兴修后的水利工程,优奖劣惩,使得“年谷屡登,田野加辟,虽有水旱,民无菜色”,卓有成效。
孝宗十分勤政,以至“事无巨细,概呈御览,情无轻重,均由圣裁”。孝宗在位时期,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经济文化最繁荣兴盛的时期。可惜的是,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倒有二十五年受太上皇制约。淳熙十四年(1187),太上皇高宗终于去世,而此时孝宗已是年过花甲的垂垂老者了,当年的锐气已不复存在。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传位于儿子宋光宗。然而,光宗的所作所为,令孝宗大失所望。绍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悒郁而死,南宋政权从此日趋衰亡。史称宋孝宗“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是很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