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5-01-04 05:35:03

庆历新政是怎么回事

宋朝经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到仁宗初年刘太后执政时期,立朝已有七十余年,积弊日深。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死后,仁宗亲政,真正掌握了大权。

庆历三年(1043),士兵王伦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发动起义,陕西商州张海、郭邈山领导饥民起义。此时,正值宋与西夏交战而连战皆败,而就在前一年,宋廷又刚刚被辽胁迫答应每年向其增纳银绢。内忧外患交相侵迫,有识之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求变革以挽救统治危机。仁宗也想要改革弊政,三月,吕夷简罢相,仁宗重新起用欧阳修、余靖等人为谏官,议论时政。四月,又任命范仲淹、韩琦为枢密副使。八月,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仁宗想依靠他们改革弊政,更新政局,多次督促他们拿出变革方案。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上《十事疏》作为系统改革的基本方案。十事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见《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这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建议,全部被仁宗采纳。范仲淹提出的十事,绝大多数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时称“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怎么回事

新政从十月起陆续实行,首先实行的是“择官长”,意图改变从前即便是无能、老弱、贪污的官员也能依资格选任的状况。同月末颁布了改革考绩的诏令(即“明黜陟”),改变原先文官三年、武官五年,一律升迁等方法。在罢黜了一批贪浊不才的地方官后,整个官僚集团受到很大震动。十一月下旬,先后颁布诏令“抑侥幸”,不许权贵子弟担任馆阁职务,又对“恩荫”进行改革,分别限制及降低以“恩荫”取得官资的人数、等级,并规定担任实际职务的最低年龄等。月末,又下诏“限职田”(即“均公田”),将各级地方官的职田标准降低,但要限时补足数额,使他们都能得到比较优厚的待遇,促使有才能的官员乐于担任地方官。庆历四年三月,改革科举制度(即“精贡举”),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为重视德行与策论以求取德才兼备人士的新制,力图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都认为改善吏治才是根本,尽管改革的措施都尽量照顾到官吏们的既得利益,变革的幅度并不大,但还是限制了豪贵的特权,侵犯了官僚阶层的部分利益,于是遭到权贵们的猛烈抨击。夏竦甚至指使婢女临摹石介的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和一份石介替富弼起草的诏书,说是要废仁宗另立新帝。虽然仁宗并不相信,夏竦的阴谋未能得逞,但此时范仲淹、富弼等人已深感政治形势险恶,不能自安于朝廷。正好这个时候西北地区局势紧张,庆历四年六月,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离开朝廷。庆历五年(1045)正月,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职务,富弼、韩琦亦被罢枢密副使出任地方官。至此,改革派的核心人物全部调离中央朝廷,守旧派代表贾昌朝等掌握了朝政,这场因在庆历年间进行而被称作“庆历新政”的改革最终失败。

庆历新政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