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为什么被称为开元名相

时间:2024-07-18 09:26:01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开元名相

姚崇(650~721),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姚崇本名元崇,后避开元年号,单名崇。其父姚善意在贞观年间任地方都督。

武则天时,姚崇以孝敬挽郎的身份应下笔成章制举考试,因成绩优异,被授为州司仓参军,后迁任夏官郎中(即兵部郎中)。当时契丹李尽忠等在河北叛乱时,姚崇曾上书武则天,对叛乱问题献计献策。武则天对这份文笔流畅、条理清晰的奏折很是重视,于是破格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圣历元年(698),他又被擢升为同风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开元名相

古代名画为相期间,姚崇多次向武则天陈说酷吏政治的弊端,深为武则天所重,为武周后期政治走向清明、宽和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后,姚崇又兼任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春官尚书(即礼部尚书),仍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因得罪了武则天内宠张氏兄弟,被贬为灵武道(治今宁夏灵武)大总管。姚崇离京赴任前,向女皇推荐张柬之为相,为后来的复唐政变做了铺垫。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桓彦范等朝臣谋诛专横跋扈的张氏兄弟,光复唐朝,姚崇曾参与其谋,是政变的重要幕后人物。但在武则天退位,中宗即位后,正当满朝公卿大臣欢欣鼓舞时,姚崇却因感念女皇知遇之恩,独自痛哭流涕。为此他被贬为毫州(今安徽毫州)刺史。睿宗景云二年(710),姚崇再度任相。当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与太子李隆基矛盾非常激烈,睿宗为了缓和矛盾,遂将亲太子的姚崇贬为外州刺史。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开元名相

开元元年(713)十月,玄宗即位后,姚崇再度为宰相。玄宗刚刚即位,留心于治道,经常和他商讨军国大事,姚崇遂向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其中包括改严刑峻法为施仁政,不妄求边功、穷兵黩武,不让宦官干预政事,罢免前朝滥设的官员,近亲宠臣犯法绝不宽贷,杜绝正式赋税之外的贡献,停造寺观宫殿,君臣间要有礼仪,不许外戚干政等。这些建议受到玄宗的赞同,这就为“开元之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姚崇还主持清理了天下佛寺,勒令还俗的僧尼达万人之多;大力开展灭蝗运动,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清理贵族封户,将过多的封户削减下来,并不许封家直接向封户征收租税。

开元初期,玄宗励精求治,许多大事都委托姚崇去处理,姚崇也能够独当重职,以辅佐圣主安天下为己任,为政清明务实,为缔造“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人将他与另一宰相宋璟并称为“姚宋”,将他们与贞观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称为大唐名相。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开元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