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为什么却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王珪(571~639),字叔阶,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他是南朝梁名将王僧辩的孙子,幼年丧父,性情风雅,尚勤俭,从小志存高远,而且安于贫贱,品行端正,不与小人同流合污。隋朝开皇末年,他担任太常奉礼郎,因叔父参与汉王杨谅谋反,他也受到牵连,隐居终南山十几年。李渊起兵进入关中后,王珪在名臣李纲的举荐下,开始在李建成部下做事。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王珪升任太子中允,兼任中书舍人,很受太子的礼遇。在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中,王珪作为太子的主要谋士与魏征一起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后来因为李建成密令亲信杨文干在仁寿宫发动政变失败,他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外地。“玄武门之变”后,太子建成被杀,李世民登基称帝。太宗是一个贤明君王,不计私怨,广罗人才,虚心纳谏,勤政爱民,他素知原李建成府中谋臣王珪和魏征都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就不计前嫌,把王珪召回京师任命为谏议大夫。王珪为人刚正,常常直言敢谏,为太宗所器重,不久晋升黄门侍郎,并兼任太子右庶子。
贞观二年(628),王珪升任侍中(门下省长官,宰相),与名臣房玄龄、魏征等一同辅佐唐太宗。他以激浊扬清为己任,以嫉恶好善、直言敢谏而知名。正是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和王珪等名臣的辅佐下,太宗贞观朝很快就出现了政治清明,国强民富的治世局面。王珪曾参与过修订《五礼》,评论执政朝臣,很有见地,为太宗所赏识。贞观八年,他担任礼部尚书,并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师。王珪少年时家境贫寒,一些人接济过他,他当时并没有道谢。但到了王珪在朝做官后,知恩图报,一一回报当年接济过他的人。王珪对亲属中孤寡贫困的人必定尽其所能地周济扶持,他本人生活却一直很俭朴,依然居住在破旧的房屋里。
贞观十三年,王珪病死,时年六十九岁。太宗深为惋惜,亲命魏王李泰率领百官为他送葬,谥号为“懿”。魏征为李建成谋士,为什么却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魏征(580~643),字玄成,出生在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阳西)一个地方官吏家庭,后迁到相州内黄(今河北内黄)。由于父亲去世较早,魏征从小生活孤贫,但他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读了许多书,知识也很渊博。隋朝末年他一度做过道士,后来在天下英雄纷起的鼓舞下,就投奔了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这时他已三十八岁了。
古代名画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一起归降了唐朝。开始,魏征并不被重用,他就要求去安抚山东(当时指崤山以东),被授与秘书丞,受命招抚瓦岗军旧部。他首先写信劝降了镇守黎阳的瓦岗大将徐世勣,对安抚山东起了决定作用,开始引起唐朝统治集团的重视。不久黎阳被窦建德部所攻陷,魏征被俘,直到窦建德被击败,他才得以脱身。太子李建成早已仰慕魏征的才能,就召他做了太子洗马(太子东宫官员,主管经籍图书)。当时虽然李建成的声望不如李世民,但魏征还是对太子忠心耿耿。后来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日益尖锐,魏征作为太子东宫的谋士,就积极为建成出谋划策,来对付李世民。他甚至还劝太子早日除掉李世民,以保住自己的太子地位。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李世民被立为太子,马上召见魏征,别人都为魏征担心,但他却十分坦然。一见面,李世民就大声责问他:“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回答说:“先太子如果早听从我的话,就不至于有今日杀身之祸了。人各为其主,我又有什么错误呢?管仲不是还曾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吗?”李世民本来就知道魏征的才能,又见他临危不惧,就更加器重他了。于是李世民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太子东宫掌管文书的官员)。
李世民即帝位后,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并让他去安抚李建成在河北的残余势力,允许他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魏征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朝廷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党羽赦免的诚意,使他们解除了顾虑,河北很快就安定下来了。以后他历任尚书右丞、秘书监等职,并长期担任门下省长官侍中(宰相)。太宗很器重他,要他主持周、隋、陈、齐四史的撰修工作。在唐代,能主持修撰史书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修完史书后,魏征晋封郑国公,后为太子太师。魏征在唐太宗手下任官十六年,是唐太宗政治上的重要助手之一。一直到他去世,太宗都很注意听取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