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

时间:2025-01-04 04:08:04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

房玄龄(579~648),名乔,字玄龄,隋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一代贤相,也是中国历史上名相之一。

房玄龄自幼聪明好学,十八岁就已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当时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以知人出名,他当时就认为房玄龄将来必成大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房玄龄投奔了李世民。李世民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就安排他在自己手下,作为心腹。从此以后,他竭尽全力辅佐李世民,随其南征北战,参与军机,功勋卓著。每次战斗胜利之后,别人都忙着搜罗珍宝古玩,房玄龄却总是先打听访求当地的贤能之士,并把可用之人推荐给李世民,争取了许多人才。对于谋臣猛将,他也倾心相交,引导他们效忠于秦王。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

房玄龄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于书法,文章写得很漂亮。他在秦王府中十年,重要的文书奏章,多出于他手,而且文字流畅顺达,往往不需打草稿。唐高祖也很欣赏他,说:“房玄龄深懂机宜,是可以委任大事的人。我儿子世民在外征战,每次派他回来奏事,都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就好像我们父子对面交谈一样。”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斗争激化之时,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密谋除掉李建成,又当面向秦王分析利害,劝他早做准备。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亲信,所以深为李建成所嫉恨,就找机会把他们二人罢官贬逐。“玄武门事变”前夕,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召房、杜二人。他俩化装成道土,秘密进府商议机密。结果政变一举成功,帮助李世民取得帝位。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杜如晦等人功居第一。

此后,房玄龄长期担任宰相,与杜如晦共掌朝政,政府部门的人事安排和典章制度多为房、杜所定。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不久政府工作就走向了正轨,官员各安其事,老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大唐帝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并开始繁荣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作为宰相,一直合作配合得很好。唐太宗找房玄龄商议大事,房玄龄往往说,非杜如晦不能决定。但杜如晦一来,总是又同意房玄龄的意见。当时的人评论说,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时称“房谋杜断”,历史上也把这二位良相并称为“房杜”。

房玄龄为人谦虚谨慎,办事细心周到,从来不敢有一点疏忽。他见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的优点一样高兴。知人善任,不求人才完美,但能发挥所长。他有时受到唐太宗的责备,也从不辩驳,总是一再自责,甚至惭愧得无地自容。因此,唐太宗很信任和敬重他。太宗外出,往往让房玄龄留守长安。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住在翠微宫,授李纬为户部尚书。当时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就问他的看法。房玄龄只是表示李纬有一把好胡须。意思是说,在他看来,李纬不过虚有其表罢了。唐太宗立即改任李纬做地方官,可见对房玄龄的信任。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不顾房玄龄和诸大臣的反对,亲征高丽,命房玄龄留守长安。房玄龄屡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只得嘱咐太宗不可轻敌,一定要谨慎从事。结果这次高丽之战遭到惨败。后来房玄龄患病临死前对他儿子们讲:“我自知命已垂危,可是圣上的大恩我还没有报。当今天下清平,只有东征高丽是国家的大患。皇上含怒决定,臣下不敢劝阻。但我知而不言,将会含恨而死的。”于是他上表分析征高丽的利弊,犯颜上谏,让太宗很感动。

房玄龄患病时,唐太宗派御医前往诊治,每天供应御膳。当听说病情好转,就喜形于色;听到病情加重,就面容凄楚。房玄龄病危时,太宗亲往探望,握手叙别,悲痛不能自己。房玄龄死时七十岁,为表示对他的悼念,唐太宗废朝三日,下诏让他陪葬昭陵。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