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为什么被称为隋唐两朝的名臣

时间:2024-07-18 09:08:06

李纲为什么被称为隋唐两朝的名臣

李纲(547~631),字文纪,德州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他少年时,就为人慷慨有志节,以忠义自诩。原名瑗,字子玉,因仰慕东汉名士张纲的志节而改名纲,以示明志。

北周时,李纲为齐王宇文宪的参军。周宣帝想要谋害齐王,就暗地指使齐王的幕僚指证其罪名,可李纲不屈,以死担保齐王无罪。但齐王还是被处死了,原来的幕僚们一哄而散,早逃之天天,只有李纲亲临刑场,抚齐王棺木痛哭,路人都为之感动。他又亲自为齐王送葬,哭拜祭祀后才离去。

李纲为什么被称为隋唐两朝的名臣

隋朝开皇末年,李纲担任太子洗马,屡次规谏太子杨勇。后杨勇被废,他因刚直敢谏为隋文帝所赏识,提拔为尚书右丞。不久,被权臣杨素、苏威排斥罢官。李渊攻克长安后,李纲被授予大丞相府司录,封爵永昌县公。高祖登基后,他又出任礼部尚书,兼任太子詹事。不久刘武周进犯并州,李元吉弃太原逃回京师,河东随即陷落。高祖因此大怒,迁怒于李元吉的辅臣窦诞和宇文歆,下令将二人处死。李纲进谏说:“这次过失应该由窦诞承担,他非但不规劝齐王,让其任意胡为,还替齐王隐瞒事实,以致酿成大祸。而宇文歆则屡屡规谏,还冒死按实际情况向陛下进行了汇报。我认为要处死他是不当的。”高祖听后感悟,就采纳了李纲的建议,赦免了宇文歆。后来李纲又升任太子少保。有一次,高祖在宴会上很高兴,要封跳舞的优人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李纲随即引历史为戒规谏高祖,高祖不听。李纲身为太子建成的属官,看到李建成亲近小人,他屡屡上书直谏,为太子建成所嫉恨。

贞观四年(630),太宗以李纲清直,遂任命他为太子少师,辅佐太子承乾。当时李纲患有腿疾,太宗就命人用小辇接送,承乾对他也很敬重。太子处理国事的时候,太宗就让李纲侍坐。他发言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多切中时弊。不久病逝,太子承乾为他立碑纪念。裴矩在隋炀帝时为佞臣,在唐太宗时却为直臣裴矩(?~627)出身于名门河东闻喜裴氏,字弘大,是隋朝有名的奸臣。他在大业年间历任民部侍郎、黄门侍郎,参预朝政。他见隋炀帝好大喜功,就处处逢迎,为炀帝摆排场,耍威风,而不管朝政和国家的安危。裴矩先撰《西域图记》三卷进献,引诱皇帝西巡。他事先用厚利游说西域各族酋长,安排他们都来朝见炀帝,让炀帝过足了古代名画宗主国皇帝的瘾;又让武威、张掖的士女盛装打扮,迎谒路旁,队伍绵延几十里,制造了西域一带百姓富足的假象,使炀帝很高兴。这次西巡,不仅使朝廷花费了巨额资财,动用了大量民夫,也给河西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时间“中国骚动”。大业六年(610),炀帝巡幸东都,裴矩以边疆部族朝贡者众多,就劝炀帝盛饰街市以夸富,胡人来往吃饭都不要钱。片面追求表面的繁荣,为隋朝的败亡埋下了祸根。裴矩还一味以谄媚皇帝为能事,总是揣摩炀帝心思,事先奏闻,为炀帝所宠信。隋炀帝骄矜自负,裴矩从来不向他进谏,唆使炀帝纵欲乱行。隋炀帝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就是在裴矩的建议下进行的。这场战争致使国内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统治崩溃。炀帝在江都时,士兵逃亡严重,裴矩又向炀帝献计,掠取民间女子配军士为妻,以防止继续逃亡,致使江淮一带百姓妻离子散,民怨沸腾。

李纲为什么被称为隋唐两朝的名臣

就是这样的一位佞臣,在贞观时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在太宗即位之初,太宗因中央各司官吏受贿现象严重,遂密令左右试探,结果刑部司门司的一位小吏收了一匹绢,太宗就下令处死。当时裴矩任民部尚书,知道此事后认为太宗处置不当,于是向太宗进谏说:“官吏受贿,罪本处死,但陛下派人送礼物给他,是故意诱使人犯法,有违为君之道啊!”太宗听后很高兴,为此专门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员,告诉他们:“裴矩能当面力争,不屈从,如果大家都像裴矩一样,那么天下何忧不治?”太宗此言是对裴矩的谏诤最好的褒奖。裴矩活到八十岁,生前多用古代旧事劝谏太宗,为时人所重。

裴矩在隋唐两朝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主要是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个截然不同君主的素质和提倡的风气不同所致。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裴矩前后不同变化,正好生动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李纲为什么被称为隋唐两朝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