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没有立武氏子侄为继承人
武则天称帝后,一直被继嗣问题所困扰。作为女皇,武则天一直在立子还是在立侄问题上犹豫不决。为了使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她对立嗣比较慎重。虽然圣历元年(698),她最终将三子李显立为皇太子,但在此之前她一度想立为皇嗣的是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
武则天在立嗣问题上最初的想法是立武氏子侄。因为大周政权姓武,她本人姓武,宗庙供奉的是武氏先祖,天下最尊贵的姓氏也是武。如果以儿子为皇位继承人,则自己驾崩之后,大周政权便烟消云散了。为了保住武家天下,她只能传位给自己的侄子。为此,她将侄子提拔为宰相,交给他们朝廷大权,给予他们特殊的恩宠,一步步地栽培他们,为他们继承帝位奠定基础。
当时,最有希望继嗣的人是武承嗣,他在武则天的临朝听政和取代李唐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而且自己是姑母最年长的侄子,武承嗣认为皇位继承人非自己莫属。为此,他还多次指使人劝姑母“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皇嗣者”,希望姑母早下决心立自己为太子。
在武则天称帝之初,武承嗣立为太子的希望是比较大的,从皇室十分看重的祭祀礼仪上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在永昌元年(689)正月初一的祭拜中,武后初献,睿宗亚献,太子李成器终献。长寿二年(693)正月初一的祭拜中,则变成女皇初献,魏王武承嗣亚献,梁王武三思终献。可见,此时的武则天确有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打算。而武承嗣为了实现立为太子的目的,一方面拼命讨好姑母,另一方面又背地陷害武则天的儿子李旦,必欲置李旦于死地。这又使得武则天十分担心,一旦立侄子为皇位继承人,自己儿子的命运必定十分悲惨的。况且侄子和儿子比起来,毕竟是儿子更亲。为此,她对立太子之事始终没有轻易决定。她也曾就此问题和大臣讨论过多次,而大臣中有威望者并无一人支持自己的侄子,况且武承嗣的为人和才能,武则天心里也是有数的。经过多年的犹豫,在反复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武则天最终放弃了立侄为太子的打算,于圣历元年(698)召回庐陵王,立为太子。而武承嗣因立太子一事没有成功,竟在圣历元年八月一病而死。武则天为什么要在乾陵前立“无字碑”
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今陕西乾县梁山上。在乾陵前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武则天撰写,唐中宗书写,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另一块是武则天著名的“无字碑”。千百年来,围绕着武则天立“无字碑”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她的评价历来充满争议。后人对她立“无字碑”的用意,多是根据评价其功过来推测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其功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她执政期间,发展了科举制度,扶植了庶族地主,打击了士族地主;奖励农桑,发展生产;户口大量增加;破格用人,发现和提拔了许多人才;巩固了国防,弘扬了唐朝的国威。总之,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其功绩难以用文字表述。
也有人认为,武则天是个聪明人,立无字碑的用意无非是是非功过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武则天是个复杂的人物,功过都很突出。她执政期间,发现和提拔了大量人才。社会经济也在向前发展,但是她的消极面也很突出,她任用酷吏,滥杀无度,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她统治后期,政治败坏。武则天逝世前知道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种种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不易,因此立“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也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太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她以阴谋手段夺得皇后之位;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她崇奉佛教,造成巨大的浪费,她执政时的经济发展处于贞观和开元两个高峰的低谷。因此,武则天上台是历史的一次逆转。她无颜为自己立传,只能用“无字碑”来敷衍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