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袄、摩、景教的传入-唐朝历史事件

时间:2024-07-18 08:17:01

伊、袄、摩、景教的传入

隋唐时期,由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达,许多西方宗教在这时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麦加人穆罕默德于7世纪初创立的。伊斯兰(Islan),阿拉伯语意为“顺从”。该教以犹太教、基督教之神为基础,以祈祷、清洁、斋戒、布施等为功德,尊奉安拉为唯一的神,认为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世上一切事物都由安拉安排,人们必须绝对附从安拉的意志。《古兰经》就是安拉对穆罕默德的默示。传教三年,得信徒四十人。深为富商权贵所忌,有遭捕杀古代皇帝的危险,乃于公元622年逃到麦加东北的麦地那,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把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历纪元的开始。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传教,信徒日益众多,当地人民更委以行政立法权,于是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630年穆罕默德占领麦加,632年完成了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历史使命。他的继承人哈里发用武力向外推行伊斯兰教,并建立了在中国史籍上称为“大食”的伊斯兰阿拉伯大帝国。它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君主政体。唐永徽二年八月四日(公元651年8月25日)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唐书作“瞰密莫末腻”)派使者来到长安,朝见唐高宗。这是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第一次正式交往。但民间来往可能较早,早期来中国的大食商人,居唐奉伊斯兰教,他们来华主要从事贸易,不是传教,因而伊斯兰教不在中国居民中传布。故唐代中国的伊斯兰教只存在于大食商人聚居地区,如长安、广州、扬州等地。他们集中居住的“蕃坊”内建立清真寺,作为礼拜之处,伊斯兰教就这样传入中国。7世纪中叶,大食占领了波斯,到8世纪中叶,进而控制了原来服属唐朝的康国、石国。唐天宝十载(751)唐朝将领高仙芝与大食军战于怛逻斯(前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大败,伊斯兰教势力的前锋达到中国的西域。唐军中有大批人员被俘往西亚,于是中国的丝织、画法、金银制作等技术特别是造纸法由此而传入欧洲。这次被俘后才回国的杜环撰《经行记》留下了中国最早最具体的对伊斯兰教情况的记载。安史之乱时唐朝也用大食兵以收复两都,这些伊斯兰教士兵,不少就落籍中国。大食商人陆路来华因吐蕃西进而被阻,唐后期多改寻海路来华,广州、泉州、扬州、福州、杭州是主要口岸,因而这些地方伊斯兰教徒也最多,黄巢起义军入广州,遇害的大食人和波斯人数以万计。

伊、袄、摩、景教的传入-唐朝历史事件

袄教原为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在公元前六世纪创立的。教义备载于《波斯古经》(AVes—ta),谓世界上有光明与黑暗两神互相斗争着,二者为善与恶之源,人宜弃恶从善,应崇拜光明。故敬拜火光及日月星辰。中国古代以其拜火及天,而关中谓天为袄,故称之为火袄,简称为袄教,俗称拜火教。三世纪时,波斯萨珊王朝定此教为国教,遂盛于中亚。中国南朝梁时及北朝元魏时始知其教。《魏书·西域传》:“波斯国……俗事火神天神,……神龟(魏孝明帝年号518—519)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梁书·诸夷传》亦谓滑国(都拔底延,今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西)事天神、火神。滑国邻接波斯,故渐染其俗。袄教东传,先经今新疆南部,由波斯商贾传来。《北史·西域传》谓焉耆、高昌都俗事天神。北魏后期及北齐、北周都有祀胡天的记载。如《魏书·灵太后传》说,灵太后“……后幸嵩高山……从者数百人,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隋书·礼仪志》说:“后齐……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舞,以事胡天。邺中遂多淫祀,兹风至今不绝。”又说:“后周欲招徕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亲焉。其仪并从夷俗,淫僻不可记也。”胡天即指袄教的崇拜天神。看来北魏时传入中国的袄教,有了某些变化,如产生了对神像祈祷等现象。袄教的祭司名为萨甫、北齐鸿胪寺典客署有京邑萨甫、诸州萨甫的官名。典客署是掌管接待外国使臣及客商的机构,设这样的官职,反映当时来华胡商中有不少袄教徒。唐朝时,中亚一带康国、石国、安国、曹国、米国、史国都是袄教的信奉者,袄教也进一步传入今新疆境内的于阗、焉耆、疏勒、高昌。西域各族人来华经商的极多,袄教随之在长安、洛阳日益流行。唐代前期及中期,对各种宗教都很尊崇。高祖武德时,在长安布政坊西南隅建胡袄祠,太宗贞观时在崇化坊立袄祠。据韦述《两京新记》及宋敏求《长安志》:长安醴泉坊、普宁坊、靖恭坊也有袄祠。另据宋敏求《河南志》及张骜《朝野歙载》:洛阳会节坊、立德坊、南市西坊亦有袄祠,供每岁胡商祈福。地方上特别是河西走廊诸州,也有袄祠。只称祠而不称寺,因袄教主要是在华胡人信奉,唐朝禁民祈祭,但也有可能私下传布。唐政府置萨宝府,设萨宝(正五品)、萨宝府袄正(从七品)等官以掌其祭,皆以胡人充之。袄教一度极盛,唐武宗会昌(841—846)年间,禁毁佛寺,袄祠亦加禁毁,袄僧勒命还俗,从此一蹶不能再起。会昌以后弛禁,到宋代还有残存袄祠,南宋以后,中国典籍就不见记载了。

摩尼教是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其教义是揉合波斯原有的琐罗亚斯德教(即袄教)、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由东罗马传入的基督教而成。主要是“二宗三际论”。“二宗”意为两个本原,指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恶,声称摩尼为光明之代表。“三际”意为三个时期,指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未来。摩尼认为,光明和黑暗原来是互相对峙着,互不侵犯,两者断然分开,这是初际的情景。但到初际末期,黑暗群魔闯进光明王国,结束了和平的初际阶段,进入激烈斗争的中际时期,自有人类直到现在,都属于中际时期。这个时期一直到世界被大火毁灭为止,这就标志进入后际时期,那时恢复到初际时的情景,光明和黑暗断然分开,黑暗将永远被囚禁。摩尼教与波斯国教(袄教)相对立,公元277年摩尼被波斯王处死,教徒多逃往中亚及印度,摩尼教却传播颇为迅速,三至六世纪已遍及中亚及地中海沿岸各国。武后延载元年(694)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来朝,摩尼教传入中国。开元七年(719)吐火罗国来献一解天文的摩尼教师(慕阁)。大抵此时摩尼教已在长安、洛阳等地传播。它传入中国后,受到佛教的排斥,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下诏:“末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只准许胡人信奉。安史之乱,回鹘兵入洛阳,毗伽可汗在洛阳遇摩尼教师传法,携睿息等四教师回国,摩尼教自唐传入回鹘,受到可汗尊崇,可汗并自称“摩尼化身”。回鹘人以助唐有功入居中原的很多,摩尼教依仗回鹘的势力,更加推行于唐地。大历三年(768)唐朝准许回鹘在长安建摩尼教寺,赐额“大云光明寺”。长安、洛阳而外,摩尼教也已在南方各商埠流行,大江南北都有它的寺院。清末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发现的《九姓回鹘可汗碑》记载了在回鹘可汗支持下摩尼教传布的情况。此碑又称摩尼教为“明教”,后来这个称号代替了摩尼教的原名。唐武宗时回鹘破亡,会昌废佛,摩尼教也被禁止,此后多在民间秘密传布,成为农民起义领袖用以组织群众的工具。如五代后梁陈州毋乙、董乙的起义和宋代的方腊起义都利用了摩尼教。元末韩林儿、刘福通的起义,用以号召群众的白莲教就是摩尼教与佛弥勒派的结合。

伊、袄、摩、景教的传入-唐朝历史事件

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Nestorianism),唐时传入中国后称为景教。五世纪时叙利亚人聂斯脱利(Nesto—flus)是东罗马君士坦丁堡主教,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在东罗马被视为异端,受到迫害。一部分追随者逃至波斯,得到波斯国王的保护,成立独立教会,成为基督教的一个支派,与摩尼教、袄教共同形成波斯当时的三大宗教,流行于中亚。唐太宗贞观九年(635)波斯景教僧侣阿罗本来长安,将此教传入中国,贞观十二年唐太宗诏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廿一人。”许其传教。高宗时也加以保护,准于诸州各置景寺。初期景教寺因阿罗本从波斯来,我国人称其为波斯寺。唐天宝四载(745)玄宗下令将两京和各地的波斯寺一律改称大秦寺。可见景教寺院不仅建于长安、洛阳,地方府州也有。肃宗时,在两北地区亦建立寺院,信奉者不仅是来华西域人,也有中国居民,并有翻译的经典。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罗人伊斯出资,大秦寺僧波斯人景净撰文于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石明代出土,现存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内有“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的话,以“景”名教,可能是取其与“基督”谐音,又取其光明辉煌之义。唐武宗会昌废佛,景教同被禁,唐末至两宋,不再见于中国。元代再度传入,被称为“也里可温”。元亡后再次衰落。

伊、袄、摩、景教的传入-唐朝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