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交往
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封建时代实属空前,在当时世界上亦为仅有。唐文化辉煌灿烂,蔚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亦为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因此唐朝受到各国尊重,享有极高声望。从这一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一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文化,对各国具有强大吸引力。伊斯兰教创始人、阿拉伯帝国建立者穆罕默德(57—3632)以《古兰经》鼓励其门徒:“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而强盛稳定的唐朝,在政治上奉行其“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之方针,在文化上施行其并蓄兼行,群花同放之政策。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对国际交往不加限制。再加上对外交通发达,对扩大国际交往提供有利条件。如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东经河北、辽东达朝鲜半岛,西经河西走廊,出敦煌、阳关、玉门关,分三路穿新疆,一经于阗,一经龟兹、疏勒,一经碎叶、然后越葱岭,通印度、波斯、阿拉伯,此即著名的丝绸之路。海路交通自山东、江苏出海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海经越南海岸,过马六甲海峡,分别达爪哇、斯里兰卡、印度,直至波斯湾沿岸,并初步开辟至埃及与东非的海上交通。唐代中国航海大船长20丈,体积与抗风能力均超过大食海舶,可载六七百人,经常往来于广州与波斯湾之间。见于史书记载的外国船只有“南海舶”、“昆仑舶”、“师子国舶”、“婆罗门舶”、“西域舶”及“婆斯舶”等数十种。代宗时每年来广州的各国船只达4000余艘。可见唐代国际交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使当时和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70多个。唐朝首都长安成为世界都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数十国家的使节汇于长安,波斯、大食和中亚诸国商人集合于西市,大批各国留学生入长安国子监学习,外国僧人来中国研习佛法,中亚诸国艺术家在长安也异常活跃。高度繁荣的唐文化依据本身发展的需要,对外来新成分,选择取舍,汲取发扬,使自身愈益丰富多彩。唐文化远播东西各国,各国依据自身文化传统,斟酌吸取,使本国文化获得助益,加速发展。唐朝经济文化对许多国家发生巨大影响。在与唐通商往来的70余国中,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与我国的联系最为密切。
唐朝时期中国同朝鲜交往十分密切。唐初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皆遣使与唐朝往来,并相继选派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房玄龄等所撰《晋书》完成后,唐太宗特将一部赠给新罗。唐高宗上兀二年(675)新罗王金法敏统一朝鲜半岛后,直至唐末,始终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中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方面进一步发展。
双方互遣使节,频繁往来于陆、海两路。据不完全统计,自高宗永徽元年(650)至武宗会昌元年(841)约190年中,仅新罗遣唐使者即达21次。其使命或为“贺正”(祝贺春节),或为赠礼,或为国丧致哀,或贺新君即位。唐朝也不断遣使赴新罗,当时海路常冒覆舟之险,代宗大历初归崇敬充新罗册立使,在海上波涛迅急,舟船坏漏,众成惊骇,他毫不畏惧,坚持航行,胜利完成出使新罗的使命。钱起《送陆埏侍御使新罗》诗有“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句,表明中国人民对出使新罗的重视。新罗使者带来珍贵礼物,如开元闻新罗使者带来牛黄、人参、朝霞纳(绸的异体字)、鱼牙锦、纳绅、镂鹰铃、海豹皮、金、银等。唐朝也给新罗以名贵答赠,如开元时曾一次即赐予新罗使者精美丝织品300段(唐制,凡赐杂彩十段,通常包括丝布二匹,绸二匹,绫二匹,缦四匹)。
唐朝同朝鲜贸易往来繁盛,很多新罗商人来唐贸易,他们主要活动于北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南达楚州(今汪苏淮安)、扬州(今属江苏)一带,唐朝在楚州等地设“新罗馆”,以接待新罗商旅。在我国东部沿海尤其是山东牟平、海阴、文登、荣成,江苏江都、淮安、东海等地有许多朝鲜侨民聚居,他们聚居的街巷叫“新罗坊”,坊中有总管、翻译。唐朝地方政府,设“勾当新罗所”管理其事务,他们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是中国和朝鲜交往的中间人。山东文登县有新罗人所建佛寺,当地新罗人经常按新罗风俗举行法会,用新罗语讲经。唐文宗开成五年(840),日本和尚圆仁来唐时,在文登县参加过正月十四、十五两天的讲经,每天都有新罗男女200余人听讲。唐朝与朝鲜的商船经常行驶在中、朝、日之间的航线上,常多达数十艘。从朝鲜输往唐朝的物品有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等,从唐朝输往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新罗“所输物产,为诸蕃之最”。在唐朝对外贸易输入总额中,新罗居各国首位。
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派遣更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文宗开成二年(837)旅唐新罗学生多达216人,文宗开成五年(840)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批就有105人,不少新罗留学生参加唐朝进士科举考试,从穆宗长庆元年(821)至唐末,共58人考中进士,时称“宾贡进士”(意为外籍进士),他们“登唐科第语唐晋”,有的担任了唐朝的官职,归国后使汉文学在朝鲜获得广泛传播。其中如崔志远,12岁入唐,18岁中进士,曾任溧水县尉、侍御使、内供奉等职,29岁返新罗,他的书法和诗文在新罗发生很大影响。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集》二十卷,保存了不少有关当时中国的珍贵史料,至今仍为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被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在当时已受重视,它不仅在我国流传至今,亦为朝鲜现存一部有价值的文集。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回许多我国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
唐朝文化对新罗影响巨大,高宗上元二年(675)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唐以前,朝鲜已利用汉字作为表达思想和记事的工具,七世纪末,新罗学者薛聪创造“吏读”法,用汉字作为音符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夹在汉文中间,帮助阅读汉文,更加丰富了朝鲜语汇,推动了文化普及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从贞观十三年(639)至天宝八载(749)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并传授生徒,如新罗医学博士即用《本草经》等中国医书教授学生,中国的典籍如诸子书、《文选》、诗文等大量传入新罗。白居易的诗歌和张鹜的文章等深受朝鲜人喜爱,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新罗影响很大,八世纪中期,新罗仿效唐朝政治制度改进其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朝尚书省,下设三府三部,相当于唐的六部,地方设州、郡、县、乡,亦与唐朝相似,德宗贞元四年(788),新罗设“读书出身科”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要考试科目。新罗都城平壤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成的,也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文宗太和二年(828)新罗使臣从唐朝带茶种回国,自此朝鲜开始种茶。唐末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技术传到朝鲜。由于新罗大量吸取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学习汉人的诗赋辞章,他们的作品有的不下于中国作家。新罗文物昌盛,当时被称为“君子之国”。唐朝常选饱学之士出使新罗。开元二十五年(737)新罗王逝世,唐玄宗特选经学家邢臻(sh6赎)前往吊祭,并说:“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与讲论,故选使充此。”可见在唐文化影响下新罗文化之发达。在长期友好交往中,朝鲜文化对唐朝亦产生一定影响。朝鲜的音乐舞蹈艺术在南北朝初期已传入中国。隋朝时作为宫廷乐舞,隋文帝选定“七部兵”和隋炀帝选定“九部乐”中都有“高丽乐”。唐初,唐太宗选定“十部乐”,“高丽乐”仍为其中之一,直至武则天代唐称帝时,高丽乐仍保存25套曲谱,其后逐渐散佚。中朝经济、文化交往,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由于唐朝与新罗关系密切,双方多次互相救助。一次,登州商人马行余由江苏去浙江,在海上遇暴风,船飘至新罗,新罗王闻中国商人遇险而来,即以贵宾之礼相待,并助其回归中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新罗王子金士信来唐朝,船被恶风刮至楚州盐城县,当地官府妥善安置,并及时报告唐朝廷。是年,新罗发生饥荒,“其众一百七十人求食于浙东”,唐朝亦予周到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