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厥是怎样灭亡的
突厥是匈奴的别支,兴起于北魏(420~534)末年,到北齐、北周时很强大,成为中原五朝的劲敌。开皇二年(582),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由于隋朝国力强盛,东、西突厥先后臣服。隋末唐初,突厥再度强盛,成为唐朝北边最大的威胁。唐初由于忙于削平国内群雄,同时国力又不是很强盛,所以对突厥采取和亲及妥协政策,致使突厥愈加骄横,多次进兵骚扰唐北方州县,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太宗即位以后,永久解除突厥对唐的威胁,成为他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古代风景图武德九年(626)八月,太宗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突然大举入侵,企图乘太宗地位不稳之际捞取好处。后来两国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祭天结盟,东突厥暂时退兵。东突厥退兵后,太宗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生产,训练士卒,积极备战,决心早日消除边患。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唐朝的国力大为增强。与此同时,唐太宗还派人与西突厥结好,不使其支持东突厥,同时还结好于薛延陁等东突厥的敌对势力。
正当唐朝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东突厥汗国内部却矛盾重重,日渐衰落。由于东突厥汗国是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内部包含许多部族,如薛延陁、回纥、拔野古等。东突厥统治者颉利可汗向诸部课以重税,引起激烈反抗,诸部纷纷叛离。由于回纥等部叛乱,颉利可汗屡征无效后,派突利可汗去征讨,结果也大败而回。颉利大怒,将突利拘押十余日。为此突利怀恨在心,便向唐朝上表请降。颉利便发兵进攻突利,突利派人向唐朝求援,太宗却以与颉利有盟约为由,并不出兵相救,实际上是坐观东突厥内战以收渔人之利。
贞观三年(629),东突厥汗国又发生罕见自然灾害,可谓是内外交困,唐太宗决定大举出兵,扫平东突厥。这年十一月,太宗命李勣、李靖、柴绍、薛万彻、李道宗、卫孝节六总管共率军十余万,由李靖统一指挥,分六路进攻东突厥。四年初,李靖等在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大破东突厥,获隋炀帝妻萧后及其孙子杨政道,送于长安。突利可汗来降,颉利败走铁山(阴山以北),遣使假言请和,实际是借机重新纠集势力反扑。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前往安抚。李靖与李勣商议,颉利并未遭毁灭性打击,此时应趁唐俭安抚之机,颉利疏于防范,彻底将其击溃。计议已定,李靖率军夜袭阴山颉利牙帐,斩首万余,俘获男女十余万人。颉利逃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被生擒,送往长安。太宗赦其不死,封右卫大将军。贞观八年,颉利死于长安,葬于灞水之东。至此,东突厥势力基本被扫清,唐朝疆土扩至阴山乃至于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