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在佛教史上占有什么地位
神秀(约606~约706),汴州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县),俗姓李,佛教禅宗北宗的开创者。早年博览经史,唐武德八年(625)在洛阳天宫寺受戒。五十岁时,到蕲州黄梅县双峰山东山寺参谒弘忍,成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偈,表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但未得到弘忍赞许。弘忍死后,在荆州当阳山(今湖北当阳县东南)玉泉寺传法,声名远播。后为武则天召到京师,朝野景仰。当时神秀已年过九十,住于洛阳内道场,受到特殊的礼遇。武后时时向他问道,并令于尉氏置报恩寺,表彰他的道德。中宗即位(705)后,更受礼遇。神秀在洛阳六年,于神龙二年(706)圆寂,谥号为“大通禅师”。
神秀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禅法,主张“一切佛法,自心本有”。被立为禅宗第七祖。因其在北方倡导渐悟法门,故其法系称为北宗,神秀实为禅宗北宗创始人。因南宗认为他所传的禅法是渐悟法门,故称其禅法为北渐或渐门。神秀圆寂后,普寂、义福两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持之下,继续阐扬他的理论,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