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游学印度对我国佛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时间:2025-01-04 02:17:08

玄奘游学印度对我国佛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玄奘(约600~664),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他是唐代高僧,唯识宗的创始人、翻译家。俗姓陈,幼年出家,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使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动身西行求法。由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越葱岭,经中亚各国,抵达印度北部边境,然后进入印度佛教中心——摩揭陀国。他在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跟戒贤大师学法,历时五年。玄奘一面留学,一面巡游五天竺。中印度的戒日王慕玄奘之名,请他到曲女城,专为之举行一次全印度的佛教辩论大会。玄奘在会上战胜了一切论敌,被称为“佛门大乘天”,从此声名震于五天竺。离开曲女城后,玄奘即取道北印度回国。

古代名画贞观十九年初,经过十九年千辛万苦后,玄奘终于带回大量佛经归抵长安。回国后,初被安置于京城的弘福寺,后移往新修成的大慈恩寺,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他是中国佛教、中外交通与文化交流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人物。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录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又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后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贞观二十二年五月,泽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并请太宗作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显庆五年(660),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六百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到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一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卒。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文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在印度留学时,玄奘把《秦王破阵乐》介绍到了印度。回国后,他又把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送往印度。所译经籍,多用直译,笔法谨严,对丰富祖国思想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皆为“识”之变现,均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由于其佛教活动的卓越成就,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传说。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而来。

玄奘游学印度对我国佛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