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名号是什么?是如何演变的
唐代宰相名号之多,为历代所仅见。唐承隋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中唐以后,同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正规的宰相名称,三省长官若不带同平章事(或同三品),也就不是宰相。
三省长宫中书令(中书省)、侍中(门下省)和尚书令(尚书省)在唐初皆为宰相,但尚书令因位高权重,并不轻易授人,有唐一代仅李世民未登基前曾为之。这样,武德(618~626)、贞观(627~649)年问,尚书省副长官仆射不仅是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相职,而且在众宰相中还具有超出他相的首席地位。
武德年间还没有以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任宰相的。太宗时期,以他官参预宰相事的记载逐渐增多。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资历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之类名号行宰相之权。另一种情况是给一些老资格的功臣元勋加“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
高宗时期,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行宰相事的逐渐减少,安史之乱后则几乎绝迹。而“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高宗时则相继成为正式固定的宰相名号。高宗后期,“同平章事”的使用更加广泛,而“同中书门下三品”则渐渐减少,代宗之后,“同三品”的名称最终绝迹了。高宗后期,三省长官作为宰相职官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武德贞观之世,左右仆射具有实际首席宰相的地位。高宗即位时,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仆射本来是从二品,为宰相正官。高宗此举开了一个先例:此后,凡除仆射者,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方为宰相。也就是说,官员只被任命为左右仆射而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便不是宰相,不能参与宰相事务。
开元(713~741)、天宝(742~755)之后,中书令和侍中也不再轻易授人,“安史之乱”后,两省长官已基本停止单授。大历二年(767),中书令、侍中升为正二品,只有藩镇勋臣才带此称号,但只具有荣誉性质,已失去作为宰相职官的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唐代宰相名号,纷繁复杂,大约在代宗大历(766~779)以后,已基本统一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来了,终唐之世不变。不论是哪一种职官,只要有“同平章事”之号,均为宰相之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