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三省制度”其详情况如何
“三省制度”是指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国家最高决策和政务机构,其中,中书省负责提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政务的执行。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是古代中央官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
古代名画中书省,设中书令二人,是中书省的长官,正二品(代宗以前为正三品)。高宗龙朔元年(661)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称为右相。光宅元年(684)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称为内史。开元元年(713)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称为紫微令。不久均又恢复旧制。中书令总体负责中书省的事务,安史之乱以前,是当然的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决策国家的大政方针。又设有侍郎二人,正三品,也参议朝廷大政,临轩册命,若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又有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书省的骨干官员,掌侍从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他们可以就省内所讨论的军国大政及上报的奏状,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署名,称为“五花判事”。专门负责执笔草诏的称为“知制诰”。中书舍人中选出一个资格最老的,称为“阁老”,负责处理本省杂事。六名中书舍人还分押尚书省的六部,辅佐宰相判事。此外还有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记言记事,季末送往史馆;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导其进退,告以礼节,并接受呈进四夷贡物;有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掌供奉讽谏之事。
门下省,置有侍中二人,为其省长官,正二品(代宗以前为正三品)。高宗龙朔二年改门下省为东台,改侍中为右相。光宅元年,改侍中为纳言。垂拱元年(685)改门下省为鸾台。开元元年改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又称黄门监。不久均又恢复旧称。侍中与中书令一样,在安史之乱前都是当然的宰相,政事堂会议的参与者,负责本省事务。有侍郎二人,正三品,一度称为东台侍郎、鸾台侍郎,为门下省之副属。门下省的属官有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掌规讽过失;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则驳正违失。凡是诏敕有不便者,涂而奏还,谓之“涂归”;起居郎二人,从六品上,掌记录天下起居。此外,门下省还设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分掌各类事务。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掌讽谏。城门郎四人,从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之开关;符宝郎四人,从六品上,掌天子八宝及国家之符节。
尚书省是朝廷的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具体政务的执行。龙朔二年改尚书省为中台,光宅元年改为文昌台,垂拱元年又改为都台,不久又恢复旧称。尚书省置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由于太宗李世民曾在即位前任此职,故此后不复置,即以原副长官左右仆射为本省的实际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唐初也是当然的宰相,总理六部,纲纪庶务。另有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主持省内的日常事务。有左右司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为丞之助手,分判本省六部诸司的事务。以上都是尚书都省的官员,尚书省下设有六部二十四司,分别由左右丞来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