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内附-唐朝历史事件

时间:2025-01-04 01:17:06

靺鞨内附

靺鞨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住在白山(长白山或称不成山、徒太山、大白山)黑水(黑龙江)之间。周秦时称肃慎,曾来贡中原,臣服于周。两汉至魏晋时称挹娄,曾长期役属于扶余。曹魏初年摆脱扶余的统治,向魏贡纳貂皮等物。北魏时称勿吉,势力更为强盛,逐步打败扶余,入据今松花江流域,仍臣属于中原政权。隋唐时称靺鞨,已拥有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拂涅、黑水等七大部落,其中以黑水部粟末部最为强大。棘韬人依山傍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开口向上,以梯出入。人们群聚而居,夏日出逐水草,冬天人居穴中。除以狩猎为生外,有农业,用耦耕法耕田,种植粟、麦、稳等耐旱作物。以米酿酒,饮之亦能醉人。善养猪,“富人至数百口,食其肉而衣其皮”。

粟末靺鞨以居住在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居于各部之南,较先进,有战士数千。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粟末靺鞨败于高丽,首领突地稽率八部大众千余家自扶余城(今吉林四平)西北内附于隋,被安置于柳城(今辽宁朝阳)一带,渐与当地人融合。唐初,突地稽遣使朝贡,唐以其部落置燕州,以突地稽为燕州总管。突地稽因立战功做到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其子李谨行,为唐高宗时守边名将,做到右卫大将军,封燕国公。他与高宗同年死,陪葬乾陵。乾陵十七个陪葬墓,已发掘的五墓中,除李谨行墓外,余皆太子、公主、中书令墓,其与唐关系之密切可以想见。

靺鞨内附-唐朝历史事件

留在故地的粟末靺鞨与白山、伯咄、安车骨、号室诸部靺鞨人先后沦为高丽的附庸。唐总章元年(668),唐灭高丽,该部粟末人与高丽遗民数万人被西迁至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营州契丹人李尽忠等起事,攻陷州城据营州叛唐,造成大乱,粟末部首领乞乞仲象带领当地靺鞨人和高丽人东走,其子大祚荣以靺鞨高丽之众击败唐军,东渡辽河,回到靺鞨故地。大祚荣在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畔的东牟山(今吉林敦化东北)修筑城堡(敖东城),并于武周圣历元年(698)建立了震国。初,震国为防备唐朝的讨伐,曾依附于突厥。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唐遣侍御史张行岌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开元元年(713),唐鸿胪卿崔忻奉使宣劳靺鞨,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令祚荣兼都督。自此始去棘辐之号,专称渤海。大连市至今还保留着鸿胪卿崔忻完成册封使命后于开元二年五月在旅顺的凿井刻石。开元七年大祚荣死,子大武艺立,是为武王。武艺时向周围发展势力,曾一度与唐发生军事冲突。唐宝应元年(762),第三世王大钦茂被封为“国王”后,与唐廷关系更为亲密。此后,历世诸王皆经唐廷册立,终唐之世遣使朝唐一百数十次,对唐始终和好。唐亡后,渤海继续向后梁、后唐朝贡,保持着臣属于中原王朝的关系。

古代风景渤海的疆域,初仅靺鞨故地,“方二千里”。经大祚荣、大武艺两代的扩充,领土不断扩大。被称为渤海中兴之主的第十代宣王大仁秀,更广开土宇,南定新罗,北略诸部,疆域至“方五千里”,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以泥河(今朝鲜咸镜南道龙兴江)为界与新罗相接,东至日本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下游与黑水靺鞨为邻,北隔那河(今松花江)与室韦为界,西抵扶余川(今吉林伊通河)流域与契丹接壤,西南达辽河流域与唐交界,全境包括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前苏联濒日本海的部分地区。境内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首都初在“旧国”(今吉林敦化一带),唐天宝末迁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南东京城)。此后除唐贞元(785—805)时一度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西)外,一直定都于上京。居民以靺鞨人最多,棘鞫中又以粟末袜羯为主,另外还有高丽遗民、汉人及少量突厥、契丹、室韦人。

渤海在与唐朝发生密切联系之后,在中原文明强有力影响下迅速完成封建化进程,其行政组织、兵制等皆仿唐制:中央设三省(中台、宣诏、政堂,等于唐的门下、中书和尚书省),政堂省有六部(忠、仁、义、礼、智、信,相当于唐的吏、户、礼、兵、刑、工),还有七寺(殿中、宗属、大常、司宾、大农、司藏、司膳)及中正台、文籍院、胄子监、巷伯局等机构;地方有诸京、府、州、县等行政区划的建制,有节度使、州刺史、县丞等地方官;军事上仿唐十六卫制,置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员最多时达数十万。另外也有法律、监狱等。

靺鞨内附-唐朝历史事件

在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渤海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五京周围及南部、西南部地区得到迅速的开发。农业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大量使用铁农具,大面积种植水稻,并培育出卢城稻这一著名品种;柞蚕与桑蚕的饲养也较普遍。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猪、马、兔等皆培育出优良品种。手工业生产达到了较高水平,专业冶工达数千人以上,所产之铁、熟铜、金银佛和纳、布、绵以及玛瑙柜、紫瓷盆等工艺品远近驰名。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至其末年已达一百余座,其中上京城建筑宏伟壮丽,形制模仿长安,周长三十二里,为当时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从鸭绿江入海,经旅顺至登州(今山东蓬莱),是渤海通往唐朝的水路要道,另有营州道、契丹道、新罗道、日本道及黑水靺鞨道等水陆干线,分别通往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渤海所产的马、铜等物,源源不绝地输往唐朝,对内地的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渤海的貂鼠皮、海豹皮、鹰(海东青)、麝香、人参等都常输入内地,与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开元时渤海曾一次贡唐貂鼠皮一千张,唐朝也经常赠渤海锦、绢、缯、帛和金银器皿,如开元十五年(727)赐渤海彩练一百匹,其间赐以紫袍金带、绯袍银带、以及绢、帛百匹或数十匹者,仅玄宗时即有数十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吉林省和龙县唐代渤海古墓中发现的不少金器,和内地唐墓中发现的金器形制相同,是为唐与渤海亲密关系的确证。由于朝贡、互市的频繁,自代宗宝应二年(763)起,唐政府在青州(治今山东益都)设置渤海馆,以接待渤海使臣,管理同渤海贸易事务。

汉族的传统文化对渤海影响很大。渤海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不少学生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如高元固、乌火召(照的异体字)度、乌光赞等就在唐朝进士及第,从而带回更多的内地制度和文化。渤海不时遣使写各种典籍,如开元二十六年(738)遣使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等书。渤海使用汉字,许多汉文典籍得到流传。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地区,按中原教育模式,建立了较系统的教育体制。在儒学、宗教、文学、音乐、歌舞、绘画、雕塑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等。其中大诗人裴颈(音挺)曾被日本同辈尊称为诗坛“领袖”;渤海王子大某则以“佳句在中华”而博得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等人的称颂。儒家思想成为渤海社会的统治思想,佛教在其境内各地也得到广泛流传。在生活习俗方面从起居行止、饮食服饰以及丧葬喜庆、体育娱乐等许多方面同汉人逐渐接近并趋向一致。故温庭筠送渤海王子诗有“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句。考古工作者在吉林敦化县近郊即渤海旧都敖东城南发掘了渤海贞惠公主墓,墓道里一对石狮具有浓厚的唐代雕刻风格,《贞惠公主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完全和内地相同。由于渤海大量吸取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制度,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在当时有“海东盛国”之誉。海东文化作为盛唐文明的一个分支而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渤海政权的建立,对于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都有推动作用。

黑水靺鞨因居住黑水(黑龙江)而得名,居于最北方,发展较慢,分十六部,黑水靺鞨和唐朝也有密切联系,遣使来朝,每岁不绝。开元十年(722)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任命他为勃利州刺史,勃力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会合口东岸的伯力(前苏联称之为哈巴罗夫斯克)。开元十三年(725)唐在黑水靺鞨地置黑水军,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为都督府下属的州,以其首领为刺史,唐派长史以监领之。开元十六年(728)唐玄宗赐黑水都督府都督姓李名献诚,并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黑水都督府的设置使唐代中国封建王朝在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地区同内地的联系。黑水都督府连同室韦都督府的设置,使唐朝的疆域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包括库页岛在内。

靺鞨内附-唐朝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