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归唐-唐朝历史事件

时间:2023-04-20 01:29:08关键词:南诏,大唐王朝

南诏归唐

南诏是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在今云南地区建立的奴隶制边疆民族政权。乌蛮与今彝族有亲缘关系。白蛮与今白族有亲缘关系。

云南地区各族聚居,名号繁多,难以胜计。汉族进入云南,设置若干居住点,开始传播先进文化。战国时楚威王派将军庄率兵略地到滇池,因归路断绝就以滇池为中心建立滇国,子孙相继为滇王。汉武帝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东汉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县北)。诸葛亮平定南方后又增置兴古(今云南马龙县)、云南(今云南祥云)二郡。

战国以后许多汉人陆续移居云南,和土著居民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白蛮族。白蛮的文字、语言、风俗大致与汉族相同。白蛮过农耕生活,在洱海和滇池周围有相当发达的农业经济。唐初,洱海周围有成百个被称为“河蛮”的白蛮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诸部以赵、李、杨、董等姓为首领,各据一地,互不统属。在离洱海较远的四周,则散居着乌蛮部落。乌蛮受汉族影响较小,有些乌蛮部落,语言需三译四译才能与汉族相通。唐初乌蛮仍以畜牧为业,不知耕织,多牛羊,无布帛,用牛羊皮制衣服。乌蛮妇人著黑色衣服,衣长曳地,白蛮妇人著白色衣服,长不过膝。

七世纪初叶至中叶,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他们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了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即六个王国。六诏的名称和居地如下:

一、蒙蓓诏——居地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境。

南诏归唐-唐朝历史事件

二、越析诏——居地在今宾川县。

三、浪穹诏——居地在今洱源县。

四、邆赕(音藤闪)诏——居地在今邓川县。

五、施浪诏——居地在今洱源县东。

六、蒙舍诏——居住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境。因地居五诏之南,故又称南诏。

南诏归唐-唐朝历史事件

蒙舍诏首领姓蒙,始祖名蒙舍龙。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舍龙孙独罗(又名细奴逻)建“大蒙国”,自称“奇嘉王”,遣使入贡,臣属于唐。武则天时,细奴逻子逻盛亲自入朝。七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吐蕃势力进入洱海地区北部。唐朝为削弱牵制吐蕃,对“六诏”采取扶植、联合策略。“天子每有恩赏,各颁一诏”。五诏受吐蕃威胁,常弃唐归附吐蕃。南诏距离吐蕃最远,受威胁较小,故仍依附于唐朝。六诏之间虽有婚姻关系,但常彼此争夺。唐玄宗为了抵御吐蕃,极力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从开元初至开元末,经过二十余年战争逻盛之孙皮逻阁相继兼并其他各诏,基本上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开元二十六年(738)唐朝册封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开元二十七年皮逻阁迁都太和城(故址在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皮逻阁及其子阁罗凤即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发展其势力。向东消灭了踞有今云南中部、东部和南部的爨氏(东居民以乌蛮为主,西居民以白蛮为主,西居地在滇池周围),向西南囊括今澜沧江以西的寻传、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区,扩大了疆域。南诏最盛时大致占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回环万里”,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南诏政权建立后,同唐朝基本上保持友好关系。十三代南诏王中,有十个接受过唐朝的委任和册封,有的还与唐朝皇帝建立了“兄弟若舅甥”的亲密关系。但自南诏向外扩张,占据了爨地之后,时唐设置姚州(今云南洮安北),建安宁城(今属云南)亦向云南地区发展势力,双方在争夺这一地区的统治权上也存在矛盾。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开始抑制南诏的扩张。而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即姚州)太守张虔陀等狡狯无谋,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天宝九载(750)因南诏王携妻子进见都督,路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虔陀竞侮辱同来妇女,对南诏又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忿怨,发兵攻陷姚州,杀张虔陀,取夷州(西南夷归附后所设之羁縻州)三十二城。次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攻南诏,南诏王阁罗凤谢罪请和,并谓:“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凤交战,唐军大败,士死者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绩叙其战功。阁罗凤遂背唐而北附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钟”,意为吐蕃王之弟,给以金印,号称“东帝”,自建国号大蒙。阁罗凤在太和城刻立《南诏德化碑》,说明他不得已而叛唐,并说:“我世世事唐,受其封爵,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时杨国忠升任宰相,继续征调天下兵以攻南诏。天宝十三载(754),命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人,至太和城,坚守不战,唐军粮尽,又罹瘴疫,退兵遭追击,全军覆没,李宓被擒。杨国忠假报战功,继续发兵征讨,前后死者达二十万人。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充分暴露攻打南诏的覆败和人民因此而受到残酷奴役的情形。

安史之乱起,阁罗凤会同吐蕃乘乱于肃宗至德元年(756年)陷巂州(唐治所在越葑,今四川西昌),获唐西沪县令郑回,阁罗风爱重其学识,子凤迦异、孙异牟寻、曾孙寻梦凑皆拜郑回为师,“每授学,回得挞之”。时吐蕃东进,唐无力应付西南,南诏乘机扩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及贵州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阁罗风孙异牟寻时,南诏势力最盛,曾于大历十四年(799)与吐蕃合兵十万攻袭剑南西川,为唐所破,吐蕃南诏兵饥寒交加,坠落崖谷而死者八九万人。吐蕃以南诏为属国,不断向其征发兵赋,又派兵进驻其险要地带,南诏王异牟寻不堪骚扰,时郑回已被任为清平官(相当唐的宰相)专决国事,因劝异牟寻复归于唐,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亦不断进行争取南诏的工作。贞元五年(789),吐蕃与回鹘争夺北庭,大战死伤甚众,向南诏征兵万人,异牟寻辞以国小,请发三千。吐蕃以为少,乃增至五千,引起南诏不满。贞元十年(794)唐使崔佐时至南诏,吐蕃使者数百人先已到达。崔佐时密见郑回,尽知内情,因劝异牟寻悉斩吐蕃使者,去吐蕃所与封号,献其所给金印,恢复南诏旧名,异牟寻皆从之,并率其子寻梦湊与崔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南诏终于与吐蕃决裂,与唐恢复盟好。异牟寻按与吐蕃前约,遣五千人前行,自率万人随其后,昼夜兼行袭击吐蕃,大破之,取铁桥等十六城。继而遣使献地图及吐蕃所给金印,请恢复南诏旧名。唐以袁滋为册南诏使,赐金印,文为“贞元册南诏印”。此后四十年间,双方一直保持着和好联系。但基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南诏统治者为了掠夺奴隶和财富,仍不时向周围地区发动战争。太和二年(829)出兵攻人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及珍货而去”,自是南诏工巧等于蜀中。

九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唐朝国力亦极衰弱,南诏既无后顾之忧。对唐境的侵扰更为频繁,成为晚唐最严重的边患,南诏统治者“再入安南、邕管,一破黔州,四盗西川”,这些掠夺战争给汉族劳动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也使南诏劳动人民受到很大损害。在汉族人民坚决抗击和南诏人民不断反抗下,南诏统治者不得不停止对唐的战争。双方又恢复和好关系。僖宗时,南诏统治者向唐求婚,中和三年(888)唐以宗室女为安化长公主,妻南诏王。

南诏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响,中央官制——清平官六人,决国事轻重,职位等于唐朝宰相。又有大军将十二人,随清平官每日见国王议事。清平官中一人为内算官,代国王判押处置文书。外算官二人,或清平官或大军将兼任。外算官领六曹。六曹相当于唐朝六部,初期为兵曹、户曹(掌户籍)、官曹、法曹、士曹(掌营造工程)、仓曹(掌财政)。后期改六曹为三乇、九爽。三乇是:气乇、主马;禄乇,主牛;巨乇,主仓。九爽是:暮爽,主兵;琮爽,主户籍;慈爽,主礼;罚爽,主刑;劝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万爽,主财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贾。地方官制——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分为十殓(音简,相当唐朝的州),古人出殡其中六殓为南诏国家直接统治地区。其余四殓,为拱卫中心地区的重镇,由国王的子弟镇守。平民实行军事编制,“百家有总佐一,干家有治人官一,万家有都督一”。各地方一万家设都督一人,南诏共设两都督。另设六节度使分兵驻外围要害地方,统治六诏以外诸部落。对外剑川、丽水两节度使防吐蕃;拓东、弄楝两节度使防唐剑南。

南诏采用唐均田制和府兵制,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和军等所谓“上官”,授田四十双(每双合汉亩五亩,共二百亩)。“上户”授田三十双,“中户”和“下户”依次减授,大约分别为二十双和十双。乌蛮和白蛮的统治者均属“上官”和“上户”,是奴隶主阶级,他们使用奴隶耕田和服役。“中户”和“下户”是自由民,他们除每年每户向国家纳税米二斗外,还要服兵役,并自备武器,马匹及军粮。每年十一、十二两月,农事完毕,兵曹长行文至城邑村谷,集合队伍,操练武艺,检查器械。出兵征战,每兵自带粮米一斗五升,鱼干若干,此外别无给养。因带粮不多,急求决战。作战时南诏王派高级官吏监视,军法规定,兵士前面受伤,允许治疗,背部受伤,即行杀戮。行军出国境后,不禁止抢掠。邻国的人口、粮食、牛羊都成掠夺对象。

南诏归唐-唐朝历史事件

南诏文化教育制度亦多模仿中原,天宝四年(745)南诏王皮逻阁曾派其孙凤迦异人朝到长安,唐玄宗任其为鸿胪少卿,将一宗室女子嫁给他,回去时并送给他许多文物和胡部、龟兹两个乐队。南诏多次派王室、贵族子弟往成都、长安就学,唐朝后期五十年中学成回国的人“殆以千数”。在成都就学的南诏子弟张志诚,得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字帖,带回后广为传播,多人学习。南诏把晋右军将军王羲之视为圣人,为之建右军将军祠。郑回投入南诏后,大力传播儒学,大量输入唐文化,不少南诏人深通汉文,擅长诗赋,南诏王隆舜、清平官杨奇鲲等都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被收录于《全唐诗》中。南诏还从汉地吸收了很多工农业生产技术。如天宝十五载(756)南诏攻陷唐巂州,“子女玉帛,百里塞途”,大批汉族劳动者进入南诏,自然传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前述被俘的成都工匠入南诏也起了这样的作用。南诏王劝龙晟时佛教盛行,汉族工匠恭韬、徽义设计建成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即出现于南诏时期,至今仍矗立于苍山、洱海之间。

南诏晚期,由于频繁发动战争,赋役繁重,生产凋敝,矛盾激化,唐昭宗乾宁四年(897),沉湎酒猎不理国事的南诏王隆舜为其臣下杨登所杀。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南诏执政大臣郑买嗣(郑回七代孙)乘政治混乱民怨沸腾,杀南诏王舜化真,夺取王位,灭蒙氏王朝,另建大长和国,南诏自贞观二十三年(649)独罗(又名细奴逻)称王,至此共254年,传十三主。南诏边疆民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云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云南各族的融合,密切了云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