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和战-唐朝历史事件

时间:2025-01-04 01:17:03

唐蕃和战

吐蕃是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中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

约两千多年前,两北地区部分羌族陆续迁徙,逐渐与青藏高原土著居民融合,成为藏族的祖先。他们分为许多部落,散处于青藏高原广大地区。公元六世纪时西藏地区各部族开始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畜牧业仍是重要生产部门,伺养牦牛、马、骡、狗、羊、猪等。部分居民已过定居农业生活,使用两牛牵引一犁耕地,种植青稞麦、小麦、荞麦和豌豆等,并兴建高地筑池蓄水,低地泄水入河的排灌工程,手工业已能采炼金属矿物,制造精良的金、银、铜、铁等生活用品和武器。

唐蕃和战-唐朝历史事件

约在隋时,居住在今西藏山南地区西雅隆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君称赞普(雄强丈夫之意),相称大论、小论。其人民喜用赭色涂面以避风寒。“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修,累代战没以为甲门;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其俗耻之”。其武器精良,铠甲坚利,战士全身披甲,唯开两眼,可挡劲弓利刃。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卜二属相纪年,以麦熟时为岁首。其时雅隆部落成为西藏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其首领朗日论赞的统治已为吐蕃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统一西藏地区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朗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互相争夺中被毒死,其子尺松赞继赞普位,因其对藏族历史的发展和密切藏汉两族关系有重大功绩,死后藏族人民追谥他为“干布”(大德之意),故藏文史料都称他为“松赞干布”(即庄严大德王)。松赞干布即位时年仅十三,当时国内混乱,父王诸官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勾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又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用二三年时间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叛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因其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就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迁都后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西藏高原,更巩固了奴隶制政权。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创立文字即今藏文,厘定法律、职官、军事制度,统一度量衡,参考唐历制定藏历,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措施。继而向境外用兵,击败已臣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和党项。

贞观八年(634)十一月松赞干布遣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乃请婚。太宗遣使者冯德遐到吐蕃回访慰抚。吐蕃闻突厥、吐谷浑皆与唐通婚,复遣使随德遐入朝,以重礼奉表求婚,太宗未允。吐蕃疑吐谷浑从中作梗,遂发兵击吐谷浑,吐谷浑战败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被吐蕃掠取。吐蕃继破党项,白兰诸羌,屯兵二十余万于花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贡金帛欲迎公主。继而进取松州,打败唐军。唐以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领步骑五万击之,贞观十二年(638)九月败之于松州城下,吐蕃退兵遣使谢罪复请婚。太宗许之。贞观十四年(640)松赞干布命大相(宰相)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许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命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带去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还有史书、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医方一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还有芜菁(通称大头菜)种子和其他谷种。还带着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以及乳娘、宫女、乐队等。一行人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和中原文化的繁荣,成为一支传播中原先进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队伍。

唐蕃和战-唐朝历史事件

松赞干布到吐蕃东部边境柏海(今青海扎陵湖)迎接公主,以婿礼见道宗。日后,唐封他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着节日盛装迎接联络汉藏民族友谊的赞蒙(藏语王后)。松赞干布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以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在逻些为公主修筑了唐式宫室。松赞干布也改服唐人服装,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聘唐朝文士掌管与唐往来文书。留长安学习的吐蕃人多有成就,唐高宗时吐蕃使臣仲琮,唐中宗时使臣明悉列,皆为著名汉学者。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在逻些修建小昭寺,协助泥婆罗(今尼泊尔)尺尊公主(亦松赞干布妻)修建大昭寺。她所带释迦牟尼像仍保存在大昭寺。松赞干布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碾硙、纸墨的工匠。随文成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农业技术、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硝、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她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影响很大。文成公主于高宗调露二年(680)去世,在吐蕃生活近四十年,对汉藏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促进作用。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的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流传。拉萨市的布达拉官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里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两人的陵墓也巍然尚存。汉藏人民自此结成亲如一家的亲戚关系。

古代名画贞观二十二年(648)唐使臣王玄策出使天竺,东、西、南、北四天竺皆遣使入贡,适中天竺王死,大臣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攻玄策,尽掠诸国贡物,松赞干布为王玄策发精兵一千二百人攻打中天竺,俘阿罗那顺。高宗初即位,松赞干布致书于长孙无忌等:“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当勒兵赴国讨除之。”唐朝和吐蕃王朝建立起密切的政治关系。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吐蕃与唐发生多次战争。

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卒,其孙继位,赞普年幼,大相禄东赞专掌国政,此后五十年问,吐蕃军政大权一直为其家族控制。为了夺取新的土地、奴隶和财富,高宗显庆五年(660)禄东赞遣其子起政率兵击吐谷浑,三年后禄东赞自率兵攻吐谷浑。吐谷浑可汗曷钵与弘化公主为吐蕃所败,率数千帐弃国奔凉州,请徙居内地。唐命苏定方节度诸军援吐谷浑。禄东赞屯兵青海,遣使请和亲。高宗不许,遣使责备吐蕃。咸亨元年(670),吐蕃陷西域白州等一十八州,又与于阗合众陷龟兹拨换城。唐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其副率军十余万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郭待封先与薛仁贵并列,及征吐蕃耻居其下,遇事多违其意。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将攻乌海(在青海),薛仁贵命留辎重于大非岭,率精锐部队轻装速进,倍道兼行,攻其不备。仁贵率所部大破吐蕃兵,进屯乌海,以俟待封。待封不用仁贵策,与辎重徐行,未至乌海,遇吐蕃兵二十余万,交战大败,尽弃辎重,逃回,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兵四十万猛攻,唐军大败,死伤略尽,与吐蕃约和而还。吐谷浑故地皆入于吐蓄。四镇土地亦大部为吐蕃所有。

周长寿元年(692)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武则天以王孝杰知吐蕃虚实,命为武威军总管,与阿史那忠节等率军击吐蕃,大破吐蕃军,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屯兵镇守。其后唐与吐蕃于西域青海两地多次争战,胜败略等。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吐蓉大相论钦陵遣使请罢四镇戍兵,并求分西突厥十姓土地。武则天采郭元振议,答以若吐蕃归还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则以五弩失毕部门吐蕃,对其要求缓拒之。周圣历二年(699)吐蕃内讧,大相论钦陵兵溃自杀,大将论赞婆帅所部千余人来降,论钦陵子论弓仁亦率吐谷浑七千帐降唐,武则天封论赞婆为郡王,论弓仁为郡公,使率众为唐守边境。

唐蕃和战-唐朝历史事件

至弃隶缩赞赞普时,吐蕃对唐政策有大改变。由于王室内部争权激烈,整个吐蕃地区统治不稳,急于与唐通好,以加强赞普的统治。中宗景龙元年(707),中宗以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弃隶缩赞赞普。景龙三年(709)赞普遣其大臣尚赞咄等千余人迎金城公主。景云元年(710)一月,金城公主往吐蕃,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送之。中宗自送公主至始平(今陕两兴平,距长安约五十里),隆重的迎送表示双方对此十分重视。金城公主喜爱文艺,带去锦缯各数万匹,大批杂技百工、龟兹乐队,及《毛诗》、《左传》、《礼记》、《文选》等汉籍。进一步发展了汉藏两族的亲密关系。公主至吐蕃,赞普为公主别筑城以居之。是年十二月,吐蕃赂鄯州都督(今青海乐都)杨矩,请与河西九曲之地以为公主汤沐邑(帝、后、公主收取赋税的私邑,渭以其赋税供沐浴之用),矩奏与之。其地肥饶,水甘草美,颇宜畜牧。吐蕃就之畜牧,更便于攻扰唐陇右地区。杨矩悔惧自杀。唐不得不大力加强河西、陇右两节度所辖地区的设防。开元十八年(730)吐蕃数败请和,玄宗命皇甫惟明与内侍张元方使于吐蕃,弃隶缩赞赞普大喜,遣其大臣论名悉猎随惟明入贡,在上唐玄宗表文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金城公主也多次为吐蕃请盟。开元二十一年(733),许金城公主之请,唐蓿和盟于赤岭(今青海湟源西日月山)立碑以分店与吐蕃边境。由于两方守边将领贪图私利、邀功请赏,和盟后仍不时有战争发生。长期的战争导致唐蕃两王朝统治的削弱。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唐陇西、河西叉四镇兵力东调平乱,吐蕃乘虚据有陇右、河西,唐安西(今新疆库车)北庭地区初被隔绝,后亦沦陷。时在唐西南方的南诏因与唐失和亦降服吐蕃。此时吐蕃控制的区域,西达中亚,北至今新疆南部,东至今四川西部及甘肃陇山以西。幅圆之广阔,为汉魏以来西方诸族所不及。鼎盛时期的吐蕃,在西方扼止占据波斯的大食向东发展。在南方与天竺泥婆罗为邻,有非常密切的经济义化交流。在东方不时与唐冲突,曾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攻入长安。是年十月,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余万众,经过泾州、分州进至奉天、武功,京师震骇。代宗令以雍王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抵御。吐蕃兵度便桥,代宗仓猝奔陕州,六军逃散。吐蕃入长安,纵兵焚掠,长安萧然一空。吐蕃立广武王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郭子仪至商州,收散兵合武关防兵共四千人,乃泣谕将共雪国耻,收复长安。渭北、鄜坊节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难,合势进击。百姓骗吐蕃曰:“郭令公自商州将大军不知其数至矣!”子仪又遣将入城,密结少年数百,深夜击鼓大呼于朱雀街,吐蕃惶骇,率众遁去。其后仍不断攻袭唐关内道、夏等州。

德宗贞元五年(789)至贞元六年(790),吐蕃与回鹘为争夺北庭而激战。此后,回鹘与唐联合抵御吐蕃。贞元九年(793)南诏亦脱离吐蕃控制,遣使上表归唐。吐蕃处境孤立,势力削弱。穆宗长庆元年(821)吐蕃可黎可足赞普遣专使礼部尚书论纳罗来求盟,穆宗以大理卿刘元鼎为吐蕃会盟使。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朝国都长安西郊(821)和吐蕃国都逻些东郊(822)举行,盟文曰:“……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宿忿旧恶,廓焉消除,追崇舅甥,曩昔结援,边堠撤警,戍烽韬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双方预盟官员宰相以下各于盟文后自书名。长庆三年(823)建立《唐蕃会盟碑》。碑文汉文部分写道:“……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藏文部分写道:“甥舅和协,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崇……”此碑至今仍屹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历史情谊的见证。这次会盟结束了唐蕃之间的长期战争,体现了汉藏人民亲谊的进一步发展。

武宗会昌二年(842)吐蕃达磨赞普卒。无子,佞相立其妃兄子乞离胡为赞普,只三岁。佞相与妃专权,杀首相结都那,国人愤怒。大将论恐热举兵自称国相,吐蕃大乱。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三州七关降唐。大中五年(851)沙州汉人张义潮乘吐蕃大乱,率众起义,赶走吐蕃统治者,奉表归唐,略定十州后以之为归义军节度使。河湟之地陷吐蕃百余年,至是尽入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鄯州守将拓跋怀光,擒斩论恐热,其部众渍散,吐蕃自是哀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自松赞干布至达磨,吐蕃赞普共九人,历时218年,吐蕃王朝瓦解后,宋、元及明初,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吐蕃和唐朝统治者之间虽然进行过多次战争,但双方关系的主流还是友好的。自文成公主人藏后吐蕃即尊唐主为舅而以外甥自居,双方使节往还频繁。据统计自贞观八年(634)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至会昌六年(846)吐蕃王朝瓦解的213年间,双方遣使达191次,平均一年零一月即有一次。人数多者五十余人至百余人,少者也有十余人。吐蕃使臣多长期居留长安,有时达十余年乃至数十年之久。使节的往还、商旅的交易促进了汉藏两族经济和文化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