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之治”-唐朝历史事件

时间:2024-07-18 06:17:05

“开元之治”

唐玄宗明皇帝李隆基开元(713—741)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是唐朝极盛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鼎盛时期之一,史称“开元之治”。

中宗景龙四年(710)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共谋起兵讨韦后,杀韦后、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及诸韦亲党,武氏宗属亦诛死流窜殆尽。睿宗即位,立隆基为皇太子,任用姚元之、宋璟两宰相,但政局并未因之而获得稳定,原因来自太平公主。

“开元之治”-唐朝历史事件

唐货币太平公主(武后女),深沉聪慧多权略,武后时特承恩宠,军国大事每预谋议,贵盛无比。神龙元年预谋诛张易之有功,进号镇国太平公主。在诛灭韦党拥立睿宗之政变中又立大功,加实封五千户通前满万户。睿宗常与谋议大政,权倾人主,“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相就第议其可否”。“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

太平公主深忌太子隆基英明干练,欲改立懦弱者以巩固其权势,乃集结党羽,散布流言,说“太子非长不当立”。睿宗景云二年(711),太平公主邀宰相于光范门,提议改易太子,众皆失色,提议遭拒绝,太平公主与太子的矛盾已公开化。宰相姚元之、宋璨、张说为维护太子的地位,密奏睿宗并获准:命太子监国,安置太平公主于蒲州,宋王、豳王皆出为刺史。太平公主闻之太怒,指责太子,太子恐惧,上奏姚元之、宋臻离间多承侄、兄弟关系,请处以极刑。睿宗为应付太平公主,贬姚、宋为远州刺史,继而宰相韦安石等五人皆罢政事,以刘幽求、魏知古、崔浞、陆象先为相,任免皆按太平公主之意。太极元年(712)七月,彗星出西方,太平公主使术士言于睿宗曰:“慧所以除旧布新,……皇太子当为天子。”其原意本拟借此挑拨睿宗猜疑防范太子,但睿宗却决计传位太子。太平公主力谏,以为不可。睿宗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太子固辞,睿宗曰:“汝为孝子,何要待柩前然后即位也!”诏传位于太子。八月隆基即位,是为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改元先天。

李隆基虽登皇位,太平公主的权势仍在发展,宰相七人中四人依附太平,满朝文武,“太半附之”。双方矛盾日趋尖锐。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与宰相窦怀贞、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等密谋于七月初四率羽兵丘入宫,废掉玄宗。宰相魏知古闻讯立报玄宗,玄宗与宰相、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等先发制人,引兵入宫斩常元楷,控制羽林军。大事捕杀太平党羽,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方出,赐死于家。

“开元之治”-唐朝历史事件

自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退位到诛杀太平党羽,为时八年半,政局动荡不安,七度政变,四易皇帝,至铲除太平公主才结束这一混乱局面。玄宗初年迫切需要稳定政局,为此玄宗采取如下几项措施:一是加深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以免离心离德。同时对诸王严加限制,不授实职,不给实权,禁朝官与诸王往来以削弱皇室内部发动政变的政治基础。玄宗“初即位,为长枕大被,与兄弟同寝,……退则相从宴饮斗鸡击球,或猎于近郊,游赏别墅,……然专以声色畜养娱乐之,不任以职事。……以宋王成器兼岐州刺史……令到宫但领大纲,自余州务,皆委上佐主之”。开元元年(713)宰相张说密见岐王范,事为姚崇揭露。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逐出京城。二是贬斥恃功邀求权位的功臣。他们多参加诛韦后、诛太平公主两役,因立功身居要职,居功自傲,贪求无厌,动辄心怀不满。玄宗对之亦不姑息迁就。开元元年(713)十一月命中书侍郎王琚兼御史大夫,按行北面诸军,将其派出京城。十二月宰相张说和刘幽求同时被免职,张说左迁相州刺史,刘幽求罢为太子少保。开元二年(714)贬刘幽求罢为陆州刺史,钟绍京为梁州刺史,王琚为泽州刺史。开元五年(717)太常卿姜皎解职,放归田园。开元十九年(731)开府仪同三司、内外闲厩监牧都使霍国公王毛仲,求为兵部尚书不得郁郁不乐,形于词色。宦官高力士乘机进谗言。王毛仲贬讓州别驾,中途赐死。三是任用名相。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卅年未曾不四更即起”,忧勤国政,谏无不从。决心起用姚崇为相,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开元元年(713)十月玄宗借渭川打猎之机,召见姚崇,要他出任宰相,因其才兼文武,“吏道敏捷”,在武周和睿宗时期两度出任宰相。姚崇上献“十事”,包括稳定政局、防止国亲外戚宦官干预朝政;结束酷吏政治施行仁政;整顿吏治,国亲不任台省官,停罢斜封、待阙、员外等官,严格执法赏罚分明;不求边功,停建寺观,除租庸赋税外杜绝额外贡献等方面,玄宗一一允诺陆续施行。“十事”实亦为姚崇出任宰相后的施政纲领。姚崇拜相后开元三年四年,山东诸州连续蝗灾。蝗虫食苗,“声如风雨”,民或于田旁设祭而不古代山水敢捕杀。姚崇奏遣御史督州县捕埋治蝗。朝野内外多人反对,另一宰相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玄宗颇为犹豫。姚崇坚主治蝗,并谓“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玄宗始下决心,派御史至诸道督州县组织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之汴水,流下者不可胜数”。故连岁蝗灾尚未出现大饥荒,这对稳定政局,发展经济颇为有利。姚崇因两子及亲信受贿,数请避相位,荐宋王璟以自代。开元四年(716)末姚崇罢相,宋璟继为宰相。“姚宋相继为相,……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由于上述措施,稳定了政局,奠立了开元之治的基础。姚宋之后任宰相的张嘉贞、张说、李元绒、杜暹、韩休、张九龄等,“皆得贤才”,这也是太平盛世的基础。

在姚崇等辅佐下,玄宗注意整顿吏治。首先废除酷吏,开元二年(714)诏周利贞、裴谈等十三人“皆酷吏,宜终身勿齿(永不录用)”。继而罢免冗官,五月下令全部罢免员外官、试官和检校官。规定此三项官今后非有战功及别敕特行录用外,吏部和兵部不得给授。严格控制官吏选授,开元四年,有人反映县令选授,不得其才,及新选县令入宫辞谢,玄宗召入宣政殿,试以安人策,只鄄城令韦济文理第一,升为醴泉令,余二百人不及格,且令上任,另四十五人回家读书。定内外官互换制,开元二年下令“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绩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改变重京官轻外官的风气。同时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上述措施有利于澄清吏治。

于整顿吏治的同时,着手改善“府库空虚,人力凋弊,造作不息”的财政匮乏状况。措施之一是禁抑奢靡。开元二年七月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殴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并规定百官服带、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以玉为饰,四品以金,五品以银,以下皆禁止使用。开元二年九月颁布《禁厚葬制》,指出厚葬之为害,令所司据品位高低明加节制。“如有违者,先决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并贬授远官”。措施之二是沙汰僧尼。中宗以来,贵戚争建佛寺,私度僧尼,建寺规模壮丽,所费巨万。“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且因僧尼免缴赋税免服劳役。於是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达官贵人倚势建佛寺度僧尼,隐占人丁户口,增加私产收入。造寺不止国家开支日增,度人无数,国家收人日减,府库自然空虚。开元二年(714)正月,玄宗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因伪度而令其还俗的一万二千余人。二月下令自今严禁创建新寺,旧寺维修亦需经有司检视允准。七月下令禁百官家与僧尼道士往还,禁人间铸佛写经。这一措施有利于改善财政匮乏的状况。措施之三是改革实封制度。唐初实封家不过二三十家,中宗时增至一百四十余家,庸调绢流人实封家每年达一百二十余万匹,政府收人多则不过百万匹,少则七八十万匹,是所谓“国家租赋,太半私门”。玄宗即位后虽在几次政变中一些实封家被诛杀,封家对国家赋税收入的分割有所减少,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开元初年公主食实封由几千户甚至上万户改为五百户。诸王及长公主亦皆减少;并规定封户“通以三丁为限”,封家占有封丁数受到限制。封家的实封户数和丁数的削减使封建国家收入增加。与此同时封物的征收办法亦由封家直接向封户征收,改为政府向封户征收租调,封家向官府领取。实封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也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由于政局稳定,吏治较为澄清,国家财政状况获得改善,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开元年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是时土地垦闻,“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估计在八百二万顷至八百五十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耕地面积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至开元十三年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仸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反映出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兴旺,道路畅通,行旅安全的繁荣景象。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上升。开元二十年(732)全国户7861236,口45431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天宝十四年(755),全国户增至8914709,口52919309,是为历代最高人口统计数。如连逃户计算在内,杜佑估计唐天宝年间全国人口实际户数至少有一千三、四百万户,如一户平均以五口计,当时人口大约为六七千万人。

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昌盛,唐诗是唐代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顶峰。而开元天宝时三期即所谓盛唐时期的诗尤为光彩夺目。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孟浩然等都生活在这个时代。李白、杜甫都曾受玄宗赏识。唐朝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大历十才子亦培育于这个时代。其他绘画雕塑等艺术以及科技医药等方面无不成就显著,僧一行主要活动于开元时期。

“开元之治”-唐朝历史事件

国力强盛,国威远扬是开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标志。高宗以后,吐蕃强大,后突厥复兴,契丹崛起。不少在贞观、永徽年间归属唐朝的地区又脱离唐朝的控制。玄宗加强多事地区的驻军。开立屯田,充实防务,设立节度使,统一指挥战守。收复失陷州县;防止吐蕃势力北上;与后突厥化干戈为友好往来;增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与中亚西亚交通顺畅。唐帝国声威远达西亚,事迹将在另题叙述。

《通典》卷六《食货典》《赋税》下所载天宝时总的收支情况,岁入五千七百余万,发出五千四百余万,所余三百万左右。故天宝年间虽军费增加五六倍,宫中用度日奢,对臣下赏赐无节,而政府仓库存粮和库府钱帛仍不断增加。天宝八载(749)官仓存粮共九千六百余万石,相当于国家四年的粮食收入。

开元时期繁荣强盛的同时,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大量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及租庸调制濒临崩溃,节度使拥兵太盛,而内地军备废弛,内轻外重,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