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相房玄龄
李世民的成功也离不开自己的“子房”——房玄龄。
小时候便高瞻远瞩
房玄龄自幼就很聪明,他博览经史,工于草书隶书,善写文章,曾跟随父亲前往京城。当时天下安宁,大家都认为隋朝国运长久。房玄龄避开左右对父亲说:“隋朝皇帝本无功德,只会迷惑黎民,不作长远打算。他混淆嫡亲和庶出,让他们互相争夺,皇太子与诸王,又竞相奢侈,早晚会互相残杀。靠这些人国家将难以保全,现在天下虽然清平,但其灭亡却指日可待。”
房玄龄像房彦谦听后很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房玄龄18岁时,本周举荐他应进士考,及第后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颇有知人之明,见到房玄龄后深加赞叹,对裴矩说:“我阅人无数,还未见过这样的郎君。他日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位高凌云了。”
后来,房玄龄的父亲久病百余日,他尽心侍奉药膳饮食,总是和衣而睡。父亲去世后,他曾五天不吃不喝。后来房玄龄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
帮助李世民夺取江山
李渊举义旗入关内后,秦王李世民率军向渭北拓地,房玄龄驱马前往军营。李世民一见房玄龄,如同旧友相逢,委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遇知己,就竭尽全力,知无不言。每当讨伐贼寇时,众人都竞相搜求珍玩,惟独房玄龄先去网罗人才,送到秦王幕府。遇有猛将谋臣,房玄龄就暗中与他们结交,使他们能尽死力。
不久,太子李建成见秦王伟德功业比他更盛,产生猜忌。秦王曾到太子住所吃饭,中毒而归。秦王幕府人人震惊,但又无计可施。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怨仇已成,祸乱将发,天下人心无主,各怀异志,灾变一作,大乱必起。不但祸及幕府,还怕会倾覆国家,在此关头,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有一计,不如准从周公诛杀兄弟的故事,就能对外抚宁天下,对内安定宗族社稷。古人曾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顾及小节’,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这比家国沦亡、身败名裂不是要好的多吗?”长孙无忌回答:“我也早有这种打算,一直没敢披露出来。您现在所说的,与我的想法深深相和。”长孙无忌于是入见秦王献策。李世民召来房玄龄对他说:“危险的征兆已呈现迹象,应该怎么办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家遭逢患难,古今没什么不同,不是英明的圣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盖天地,符合君临臣民的预兆,自有神助,不靠人谋。”
房玄龄在秦王府十余年,每当撰写奏章时,他驻马路边,一蹴而就,行文简介,道理充分,不打任何草稿。高祖李渊曾对侍臣们说:“此人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任。每当他代秦王向我陈述事情,我就像与我儿子对面谈话一样。”太子李建成看到房玄龄、杜如晦被秦王信任,十分厌恶,便在高祖面前进谗言,于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被贬斥。
后来,李世民命长孙无忌召来房玄龄和杜如晦,悄悄带他们入府议事,帮助自己成功策划玄武门之变,入主东宫成为皇太子。为了感谢房玄龄的协助,太宗提拔他为太子右庶子。
对房玄龄的恩遇
贞观元年,房玄龄又升任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五人为第一。房玄龄晋爵邢国公。
贞观三年,太宗任命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坚持不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吏部尚书,后又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为魏国公,并兼修国史。房玄龄既已总管百官事务,就虔诚恭谨、日夜操劳,尽量做到事事处理恰当。听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有长处那样高兴。他精通吏事,审定法令意在宽平,用人不求全责备,从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别人,随才录用,不拘贵贱,被世人称为良相。有时因事被皇上指责,他就连日在朝堂上磕头请罪,惶恐不安,似无地自容一般。
贞观十三年,太宗加封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表示,若要自己接受,先要解除尚书左仆射的职务,太宗下诏书说:“选用贤能的根本,在于无私;侍奉君上的道义,责在当仁不让。你若拘泥这点小事,难道就是平常所说的辅佐朕共定天下吗?”房玄龄不好再推迟,只得带官加任太子太师。
后来,房玄龄的女儿封为韩王妃子,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显贵一时。他自己又官居宰相达15年之久,于是多次请求辞官。太宗下诏宽慰,但并不批准。贞观十七年,房玄龄和司徒长孙无忌的画像被永久地刻在凌烟阁上,并赞词说:“才能兼有辞藻,思虑化入神机。为官励精守节,奉上尽忠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