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改进造纸术-大汉王朝

时间:2025-01-03 21:17:03

蔡伦改进造纸术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是以三国时文学家张揖及南朝史学家范哗为代表,认为东汉时,宦官蔡伦于公元蔡伦105年发明了纸。第二种意见是以唐代书画鉴赏家张怀瓘(音欢)及宋代一些著作家为代表,他们认为西汉初年即已有纸代简,至东汉蔡伦时所造之纸精工于前世,故蔡伦不是纸的发明者,而是改良者。近代考古发掘实践证明上述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即罗布泊)汉烽燧遗址掘出一块麻纸,其年代为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他根据这一考古发现,认为在蔡伦之前一百五十多年已有纸。解放后,新中国的考古工作逐步发展。1957年5月,陕西西安东郊灞桥古墓遗址出土一批文物,清理文物时发现青铜镜下有麻布,布下有纸,均带铜锈绿斑。

考古学家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断其下葬期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前140—前87),专家鉴定该纸为早期麻纸。以后1973年,1978年,1979年,1990年,考古工作者又先后在内蒙、陕西、甘肃等地区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蔡伦前古纸,这些古纸的存在,补充了《史记》、《汉书》漏记西汉纸之不足,也纠正了《后汉书》关于造纸起源于东汉的误记,把中国的造纸术起源提前了二百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大汉王朝

那么,这是否意味抹杀蔡伦的作用和贡献呢?否。蔡伦的作用在于:(一)他总结了前代和同时代造麻纸的技术和经验,组织生产一批优质麻纸。他是麻纸技术的革新者和推广者。(二)他倡导并主持研制楮皮纸,完成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扩大了造纸原料。蔡伦虽非纸的发明者,但确是承前启后的造纸技术革新者。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县)人。东汉明帝永平(58—75)末年,他开始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太监,章帝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蔡伦是一个有才学、为人诚实的人,他做了中常侍后,尽心王事,十分勤恳。他也敢于直言进谏,“匡弼得失”,因而深得和帝信任。后来,他又被加任尚方令。尚方是皇宫内的手工业作坊,专门为皇帝制造刀、剑和其他器物。史书记载,蔡伦做尚方令后,经他鉴制的刀、剑,“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正是在他负责尚方工作时,对于造纸技术做出了重大的改进。

古代风景画鉴赏纸的发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代人自从发明了文字以后,客观上就要求有记录文字的工具。较普遍的有泥板、树皮、羊皮、纸草、龟甲、牛骨、竹、木、缣帛等。在商周时代,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和牛骨上,或者刻在青铜器上,也有刻在石头上的。随着文化的发展,又将文字刻写在木简或者竹简上,后来又有把字写在缣帛上的。文字刻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然后用绳子一片片地串起来,叫做“策”(或叫“册”);缣帛上写的文字,最后卷起来,成为一“卷”。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册”和“卷”的来历。在竹简和木简上刻写文字,在缣帛上写字,比在龟甲、兽骨上刻字方便一些,但是,竹简和木简仍很笨重,使用起来不方便。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汉时,齐人东方朔有一次向汉武帝上奏章,共用简三千片左右,要两个人抬进宫去。而且简携带起来也不方便,《庄子》中记载,战国时学者惠施出门,喜欢带上书,这些用简编成的书,足足装了五车。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从春秋战国开始,亦用帛来写字,叫“帛书”。帛是一种丝织品,最大的优点是轻便。

古代风景画但是帛受生产的限制,不可多得,而且价格昂贵,无法在民间推广。因此,人们就想到要寻找一种能为大多数人利用的书写材料。于是,纸就应运而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纸,一般是指用植物纤维(麻、木材、竹、草等)做原料制成的。最初的造纸法是模仿漂絮法而产生的。东汉时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一书中谈到“纸”字的字源时说“纸”从系旁,这说明早期的纸与丝有关。公元前12年,汉成帝后宫有一个名叫曹伟能的女官生了一个男孩,引起了皇后妹妹赵昭仪(“昭仪”为妃子的一种称号)的嫉妒,把她投入监狱,并派人用“赫蹶”(夕蹄)包裹着毒药,上面写着迫她自杀的字。“赫蹶”就是丝质的絮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大汉王朝

西汉时期,我国蚕丝业已很发达,妇女们把蚕茧煮了以后,再放到浸于水中的席子上捶打,成为丝绵。把丝绵起下之后,在席子上留有一层薄薄的纤维,把它剥下晒干,就成为一张丝绵纸。但是用蚕丝的纤维造纸,原料来源少,产量低,成本也高,还是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人们很需要一种既轻便又便宜的纸张来作为书写材料。这样,经过摸索、试验,最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植物纤维纸。195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灞桥一座西汉古墓中,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叠纸,共八十八片,因此,被称作“灞桥纸”。经科学工作者鉴定,“灞桥纸”是用大麻和苎麻等原料制成的,其时间不晚于汉武帝时(前140—前87)。其后,1986年甘肃考古学家又在甘肃天水市郊放马滩西汉墓中发现一张麻纸,发掘报告认为“此墓的时代在西汉文、景时期”。这应当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我国最早的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但是,西汉早期的植物纤维纸,还比较粗糙,纸的表面有较多的麻筋,纤维组织松散,分布也不均匀,因而不利于书写。显然,这时还是我国造纸术的萌芽和初级阶段。

到了东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日益发展,造纸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经不断发掘出一些东汉时期造的纸。如1901年先后在新疆和甘肃敦煌发现两张东汉纸;其后,在1942年和1959年,又先后在内蒙古额纳河和新疆民丰县各发现一张东汉纸;到了1974年,又在甘肃武威县一座东汉墓中,发掘出一批东汉纸。这些纸的质量比西汉纸有着明显的提高,大多数纸的上面都有书写的字迹,有的是书信,诗抄,也有的是日常文书。可见这时的纸已经比较普及在民间了。可以说,东汉已经是造纸技术比较成熟的时期了。事实证明,这些进步都是和蔡伦在造纸工艺上的“造意”分不开的。

蔡伦在主持各种御器的制造时,经常和工匠在一起,这样就使他有机会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同时,蔡伦善于诗、书,深知世间缺纸的困难。这些为他研究和总结造纸术提古代风景画鉴赏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蔡伦首先想到:“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乃造意(立意,发明创造),用树膚、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从今天发现的东汉纸来检验,其工艺流程大体是:浸湿原料、切碎原料、厥水浸泡、蒸煮、舂捣、洗涤、打槽、抄纸、晒干、揭纸。蔡伦造出的纸,体轻质薄,价廉耐用,为人们所欢迎。元兴元年(105),蔡伦把他监造的第一批纸献给了汉和帝,受到和帝的称赞。从此,全国都采用蔡伦的方法造纸。由于蔡伦曾被封侯,后来人们就把他造的纸称为“蔡侯纸”。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蔡伦改进造纸术-大汉王朝

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之后,东汉末年又出现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其所造麻纸,均匀细密,洁白光辉,色泽鲜明。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指韦诞)墨,皆古法,”可见其纸质之优良。

安帝元初四年(117),“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竭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汉)家法,令伦监典其事”。蔡伦奉旨后,每日亲至东观(洛阳宫中殿名,为修史之所),主持校勘事宜。由于他对于经史多所通晓,加上他做事认真负责,经过一段时间紧张工作,全部经史校雠完毕,受到安帝的褒奖。

古代人物画像蔡伦自永平末年入宫侍卫,历经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等五代皇帝,由于他有才学,又能忠于职守,因此得到历代皇帝的信任,从小黄门升到长乐太仆,被封为龙亭侯,可谓官运亨通,一帆风顺。然而在章帝时,由于他在窦后的威势下,被迫参与了宫廷斗争,而造成安帝祖母宋贵人的自杀身亡。安帝亲政后,下令廷尉审理此事,要求蔡伦到廷尉受审,蔡伦在内疚的心情下,“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这样一个对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竟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实为悲剧!然而他改进造纸术的功绩却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故乡建立了“蔡侯墓”,墓的前院还有“蔡侯祠”,墓前的牌坊额题“蔡伦之墓”四个大字,是郭沫若的手书。

造纸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就在我国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纸的时候,欧洲还在使用羊皮和纸草进行书写,在书写材料上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魏晋时期,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朝鲜,公元七世纪,又从朝鲜传到日本。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向西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纸工场,比我国已经晚了一千多年。十六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由欧洲传到北美洲。此后,逐渐传遍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