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招抚西羌-大汉王朝

时间:2025-01-03 20:59:06

赵充国招抚西羌

羌族是我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散居在今甘肃、新疆南部,青海、西藏东北部和四川西部。远在先秦时,羌人已见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两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出游谷,以产牧为业。”羌人有火葬习俗,“羌人死,燔而扬其灰”。战国初年,羌人无弋爰剑(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称雄于河、湟问,爰剑及其子孙,从此即成为羌人世袭酋长。以后羌人人口逐渐增殖,分为很多部落,“或为氂牛种,越离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电;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

西汉初年,匈奴强大,羌人臣服于匈奴,一部分请求内迁。汉景帝允许研种(爰剑五世孙研时武力最强,固以为种号)留何率族人迁于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今甘肃临洮南)、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甘肃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肃岷县南)。为了反击匈奴侵扰,汉武帝在河西列置四郡,以隔绝羌人与匈奴的联系,并派军队进入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在今甘肃永登县境筑令居塞。羌人曾与匈奴连兵十余万攻令居塞,围袍罕(今甘肃临夏西南),汉遣李息等率兵十万征服了羌人,并设护羌校尉统领。昭帝时,又置金城郡,辖地西及湟源,等恐怒,遂联络小种背叛犯塞,围攻城邑,杀汉长吏。安国为羌人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重,退至令居,将上述情况上报朝廷。时赵充国年已七十余,自荐将兵到金城,解决西羌问题。

赵充国招抚西羌-大汉王朝

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原为陇西郡上邦(今甘肃天水)人,后徙金城郡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早年为骑士,以六郡(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熟读兵法,明晓周边少数民族事务。武帝时,赵充国以假司马从式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匈奴,为匈奴骑兵包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甚多。赵充国率百余名壮士陷阵突围,身被二十余创,式师大军因此解围。以战功拜为中郎,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将兵击定武都氐人,迁中郎将,还为水衡都尉。又领兵出击匈奴、俘西祁王、擢升为后将军兼水衡都尉。后与大将军霍光定策尊立宣帝,封营平侯。本始年间(前73—前70),又以蒲类将军征匈奴,斩获数百级,还为后将军、少府。

是年六月,赵充国至金城,其时虽有骑兵一万余人,可以渡河进击,但为慎重计,他当夜派遣三名校尉衔枚先渡,渡河后,即建立营阵,大军相继于天明前依次渡河完毕。羌骑约百人来至汉军营旁,赵充国疑为羌人诱兵,不许军士出击。至夜,充国率军登上落都山(今青海乐都县附近),召集诸军校司马说:“假如羌人派出几千人马拒守四望陋(今青海乐都县东南)中,我兵岂得进入,以是知羌人不晓用兵之道。”赵充国率军出征,无论行止都能随时保持戒备状态,并且常以远斥侯(侦察兵)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先计而后战。由于他能够持重,爱惜士卒,因此士兵都乐为其效力。羌人虽然几次派兵挑战,但充国坚守不动。先是罕(同罕)、开(jiān坚)首领靡当儿使其弟雕库至金城向汉西部都尉告密说“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有不少种人在先零军中,都尉乃扣留雕库以为人质。赵充国欲以威信招降罕、开及被劫掠者,以瓦解羌豪阴谋,俟其疲剧,然后出兵进击。乃遣归雕库使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

是时,汉宣帝已经征集内部兵屯边者六万人,准备进攻西羌。酒泉太守辛武贤为希功邀赏,奏请朝廷于七月上旬进兵,攻打罕、开,“夺其畜产,虏其妻子,复引兵还,冬复击之”。他认为汉兵频繁出击,羌人必然因震惊而破败。汉宣帝将辛武贤的奏疏交与赵充国,令其与校尉以下吏士知羌事者共同研究,是否可行。充国及长史董通年以为,汉军迂回千里,深人击羌,大军粮草转输困难,羌人如据险守隘,以绝粮道,必有伤危之忧。辛武贤以为“可夺其畜产,虏其妻子,此殆空言,非至计也”。赵充国提出宜“捐罕、开闇昧之过,隐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诛以震劝之”,罕、开当能悔过反善,因而赦免其罪,再选择良吏进行抚集,这样可全师保边,实为上策。宣帝乃下其书与公卿大臣讨论,议下者咸以为先零兵盛,而又凭借罕、开之助,如不先破罕、开,则先零亦未可图。于是宣帝乃拜侍中许延寿为强弩将军,拜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古代人物图羌将军,并赐玺书表扬其进攻之策。同时以诏书责备赵充国“欲以岁数而胜微(久历年岁,乃胜小敌)”,令其引兵与辛武贤并进击羌。充国以为将任兵在外,宣便宜从事,以安国家。乃上书谢罪,并向宣帝陈述攻守利害,以为先零首帅杨玉欲为背叛。故与罕、开解仇结约。如果先击罕羌,先零必然来援。击之并无必胜把握,反使先零得以施德于罕羌,以坚其约。羌兵联合,兵马增多,“诛之用力数倍,臣恐国家忧累由十年数,不二三岁而已”。为今之计,宜“先诛先零已,则罕、开之属不烦兵而服矣。先零已诛而罕、开不服,涉(到)正月击之,得计之理,又其时也”。宣帝览毕奏书,批准赵充国的计划。

赵充国招抚西羌-大汉王朝

赵充国率汉军来到先零屯兵处所。羌人由于屯驻日久,不见汉军动静,不免懈弛,望见汉军,皆惊慌放弃车重,欲渡湟水逃走。由于道路险狭,赵充国命令军士徐徐追赶。有的部属认为宜急行追赶,赵充国喻诸军校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回顾),急之则还致死(返还尽力死战)。”在汉军追击下,羌人赴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斩杀者五百余人,汉军虏获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大军到达罕地,赵充国下令军士不许焚烧居所及于田中樵采放牧。罕人闻知,喜相谓曰:“汉果不击我矣!”羌帅靡忘前来归服,充国赐给饮食,欲遣其归谕种人,充国部属皆认为“反虏不可擅遣”。正在争论间,汉宣帝玺书到来,准靡忘将功赎罪。由于汉政府及赵充国对羌人的政策得当,罕羌竟不烦兵而下。

古代风景画其年秋,充国病,宣帝赐书慰问,并命破羌将军辛武贤至屯所,作为赵充国副手,诏令十二月进攻先零羌。当时羌人降汉者已达万余人,充国料其最后必然败坏,欲撤还骑兵进行屯田,以待羌人之敝。奏未及上,会得进兵玺书。充国子中郎将赵印忧惧,恐拂宣帝意旨,使客谏充国因疾昭屯。不必上书争论。充国叹息说:“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为忠言。”遂上屯田奏,大意说:“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臣愿罢骑兵,留步兵分屯要害处,人二十亩,益积蓄,省大费,谨上田处及器用簿。”宣帝览奏,报曰:“皇帝问后将军,言欲罢骑兵万人留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熟计其便,复奏。”充国上书陈述说:“今虏亡其美地荐(稠也)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离心,人有叛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因条陈“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九部),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叛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从水上运粮)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击退敌人)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古代递送文书歇宿的馆舍),充人金城,六也。兵出,乘危侥幸(言不可必胜);不出,令反叛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遭遇也)霜露、疾疫、瘃堕(因寒冷而堕指,瘃音竹)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无经阻(经历险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问之势,九也。又无惊动河南大开、小开(皆羌种名)使生他变之忧。十也。治湟眍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伸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桥成军行安易,若于枕席上过也),十一也。大费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宣帝对充国所奉仍有疑虑,再次赐报曰:“兵决可期月而望者,谓今冬邪,谓何时也?将军独不计虏闻兵颇罢,且丁壮相聚,攻扰田者及道上屯兵,复杀掠人民,将何以止之?将军熟计复奏!”充国奉命复奏曰:“先零羌精兵,今余不过七八千人,失地远客,分散饥冻。……臣愚以为虏破坏可日月冀,远在来春,故日兵决可期月而望。……骑兵虽罢,虏见万人留田为必禽之具,其土崩归德,宜不久矣。”他最后恳切地向宣帝表明心迹说:“臣窃自惟念,奉诏出塞,引军远击,穷天子之精兵,散车甲于山野,虽无尺寸之功,蝓(苟且也)得远嫌之便(即无违旨之嫌),而无后咎余责,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赵充国的奏疏每次送达朝廷,宣帝辄令群臣讨论。初时同意充国奏田园风景议者不过什三,后什五,最后则至什八。宣帝诘问前时反对赵充国的大臣,皆顿首服。丞相魏相说:“臣愚不习兵事利害,后将军(指充国)数画军策,其言常是,臣任(保也)其计必可用也。”宣帝于是赐书充国,嘉纳其议,并令其上报留屯田及当罢者人马数字。同时,考虑罢骑兵后,恐羌人乘机进犯,亦以破羌、强弩将军数言当击,于是两从其计,诏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中郎将赵印出击。结果许延寿降羌四千余人;辛武贤斩首二千级;赵印斩降二千余级;充国所降复得五千余人。宣帝下诏罢兵,独充国留屯田。

神爵二年(前60)夏五月,赵充国奏言:“羌本可(大约)五万人军,凡斩首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饿死者五六千人,定计(以定数计算)遗脱与煎巩、黄羝(皆羌小种)俱亡者不过四千人。羌靡忘(羌首领)等自诡必得(言自己可以承担追回逃亡之责),请罢屯兵!”宣帝同意他的奏请。赵充国整军而还。

同年秋,羌首领若零、离留、且种、儿库共斩先零大豪犹非、杨玉首级及诸羌豪弟泽、阳雕、良儿、靡忘皆率煎巩、黄羝之属四千余人降汉。汉朝廷封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其余皆为侯、为君。始设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汉政府的以上措施,促进了羌族地区的发展和羌、汉两族的融合。终西汉之世,我国西部边境地区比较安定,与赵充国的绎略有一定关系。

赵充国招抚西羌-大汉王朝

【相关阅读】